第二百二十五章 退已无路可退-《中华苍穹》
第(2/3)页
李熙坚持认为,这些让朝军**防守是清国对朝鲜的一次考验。所以他要在上国面前证明朝鲜人是能打仗的,他要让上国皇帝清楚的认识到,朝鲜是有扶持的价值的。其实他想多了,光绪只是想更多的消耗掉现有忠诚于李熙的军队,这也是为了将来掌控朝鲜军队做准备。就算是朝鲜人再废材,光绪也必须要扶持他复国。这是作为宗主国的义务,也是地区政治需要。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让藩属国安心。也只能这样做,才能让脱离大清但却心怀大清的曾经的藩属国重新投回中华的怀抱。
强大不是用嘴说出来的,强大不是用钱买出来的,国家的强大是军队在弹林弹雨中打出来。现在的清国还是一个弱国,远远还不是英法等国的对手。但是在东北这块土地上两线做战,还能第一次与欧洲人作战就是全歼的战绩。所以,想让别人承认你,你就必需展示你自己的力量。是朋友要让他知道你能保护他,是敌人就要让他害怕。关键还是琉球,上国大清对琉球的一举一动都被这些曾经的藩属国看在眼里,如今大清全歼的俄**队,千年泱泱帝国的威严还在。所以不少曾经的藩属国有了别样的心思。
比如缅甸,当年皇上就说过:一但出兵缅甸,就要连路上每块石头是什么样子都要搞清楚。为了能达成这个目标,云贵川三省总兵赵尔丰在练兵之余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缅甸的侦察。如今在中情局的调度下,潜入印度勒德纳吉里以生意为名实刺探之实的特工外围人员,竟无意间接触到了缅甸贡榜王朝的末代国王锡袍。结果被专业特工给吹晕了的锡袍。相信了清国特工欲图营救锡袍,恢复贡榜王朝的话,交出了曾经贡榜王朝忠诚老臣的名单。宗主国厚待琉球让他们向往。现在。大清国战胜俄国人给了他们无比的信心,这批原以为复国无望的贡榜老臣正为组建缅甸现代化军队出钱出力,请求清国帮他们培训士兵的使者在赵尔丰的护送下,已经在向奉天进发了。
再比如安南,两广总兵、第二山地团团长刘永福发来密电:安南王阮福昭派密使请求晋见皇上。刘永福问,要把密使送到哪?
“皇上,依微臣看还是让使者全部进京晋见吧。”唐绍仪想了想说:“上国应该要有上国的威严。”
“朕难道不明白在京城召见更合适。只是朕回去后……”光绪长叹了口气。
这次回去,该如何面对满朝的大臣?重新掌权是必然的,但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反复。必然要对慈禧一党的人有所动作。慈禧好办,找个院子软禁起来也就是了,但那些后党官员们才是麻烦。慈禧之所以能掌握朝局,就是通过这些忠心于太后的官员办到的。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官员。慈禧才能在去年末发动宫变。光绪明白只有除掉这些官员,失去支撑的慈禧才能对光绪再无威胁。怎么除?架空甚至是免去官职?没用的,上次就是这么干的。要想真正一劳永逸只有一个字――杀。光绪不是个屠夫,他不想大开杀戒。不管这些人如何反对光绪,他们在平乱和维护朝廷统治上还是有一定的功劳的。其实李鸿章一直在催皇上回京主持与洋人交涉事宜,但光绪依然留在奉天就是想等这些人主动上折辞官,但一个都没有。
这个道理唐绍仪也明白,参谋本部的人也明白。他们对杀人没有顾虑,但不能明说。所以。唐绍仪说:“皇上,总是要回去的。”
“是呀,总是要回去的。既然躲不过,那就面对吧。”光绪站了起来拍了拍手:“收拾收拾,这二天就回去吧。对了,日本人打过了鸭绿江,他们应该很高兴吧。”
“说实在的,在这种局势下没什么可高兴的。”
大山岩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平息了日军前线指挥官们激动的心情。多日来的艰苦作战终于有了结果,大日本帝国的军队再次踏上了清国土地。可是大山岩却高兴不起来,打败的只是朝鲜的军队而已,又不是清国的军队,实在没有高兴的必要。
按大山岩的意思,既然朝鲜事变时跑了朝鲜国王,既然俄国海陆两军已经失败。那大日本帝国的军队就应当立刻退回汉江以南,恢复开战前的日清局势。再辅以外交手段,利用英国也不希望日本被清国彻底打败的外交优势,让英国出面胁迫清国不能越过汉江,从而保住日本崛起的基石。而不应该向山县有朋说的那样去穷追猛打,希望用陆战的胜利来换取对清国谈判的筹码。
大山岩痛苦的摇了摇头,别说是现在的日军已经不是清国的对手,其实甲午年的日军实力也不是清国的对手。只是那年的清国有个草包统帅,在他的带领下全军跑路才有大日本的势破如竹。岂不见辽河边上清国皇帝不再退后的清**队,是如何一战就将大日本帝国的军队打的一蹶不振。
现在的日军实力不仅依然还不是清国的对手,而且距离还越来越大了。日军使用的还是甲午年间的武器,还好有大量在甲午年缴获的清国武器武装了帝**队,不然单发步枪和青铜火炮还将是日本军队的主要武器。帝国付出了未来的十年而换来的资金全部投到了海军上面。现在清军已经开始整师的装备大口径火炮,而日本能分给陆军的资金却只能维持现有的规模。
在正面战场上堂堂正正的打败一次清国是大山岩的梦想,可惜没有机会。那次差点包围清军第七师,也是因为他侧翼的朝军败的太快,使得第七师来不及后撤而已。堂堂正正的从正面突破一次由清国皇帝率领的清国皇家陆军的防线,难道就这么难吗?
大山岩无奈的举起了望远镜,看着江这边渡河的日军密集的已经看不见江水了。看着战场的可不止大山岩一个,江那边的山坡上还有一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