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寒流-《中华苍穹》


    第(2/3)页

    只是步兵统领衙门一但被改编成警察局,所有警察将不能再配备长枪。跟据改编计划,改编后的燕京警察局的人数为三千人。既便如此,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警察们,人数再多,仅凭手枪的警察跟本不可是能是杨东子所带领的皇家禁卫连的对手。改组后的警察局荣禄不可能全部指挥的动,只要有那么三五百人他调不动,那么他就必须要留人去防着这些人。而在紫禁城内,经过调整后的御林军也只有六百人,其中真正的防卫力量是占一半人数的杨东子所率领的皇家禁卫连,祁以德还带领着一百多大内侍卫。就算御林军中剩下的二百人也听他调动,可这二百人也是没经过现代战争训练的,他们更多的做用是做为仪仗部队在使用。

    光绪真能指挥如臂的仅有不到四百人,但这些人不仅训练有素,而且不是从甲午一战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老兵,就是近身格斗的武林高手,装备的可全是制式长枪,还配有马克沁机枪。而且在丰台大营还有第一师驻扎,那是配属了一个炮兵团的部队,一个命令最多二个小时就能杀进紫禁城。

    荣禄是满人中少数几个知兵事的人,经过了甲午战争之后,他不可能傻到认为人多就管用。那么他还要这样做必然有所倚仗。

    那么他的倚仗是什么?光绪仔细的分析了现在整个京城内和京城周边的军事力量,甚至将各家大户可能的私兵都计算在内,仍然看不到荣禄有赢的机会。必竟要在两个小时内,不仅要攻下禁卫连把守的紫禁城,还要活捉他这位光绪皇帝。否则,一但第一师冲进紫禁城,任他们叫嚣也不起任何作用。想不通的光绪让寇连材找来了燕京城的地图,开始仔细推算起来。

    “啪”的一声,光绪手重重的拍的地图上。然后无奈的摇了摇头,不论怎么算荣禄都没有机会。难道是高估了自己却低估了敌人?可自己的必竟是百战老兵,都是曾经与皇帝并肩做战的军人。而真正能听荣禄或者说是慈禧太后话的人,可都是些保守派。他们手中不可能拿的出能与禁卫连有一战实力的部队,这里不存在高估或是低估的问题。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们收买了禁卫连。可是他们不可能用官职来收买禁卫连,除了财富也拿不出其它的来。但朕给禁卫连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荣誉。所以禁卫连不用担心。

    “他们到哪找能与禁卫连一战的部队,还得人不知鬼不觉的运到京城里来呢?”实在想不通的光绪只能问问寇连材:“这件事你怎么看?”

    “京城这儿应该找不出这样的部队,但京城外有呀!奴才可听说这京城警察局的人从外面招了不少人。”

    “什么意思?然道说……”光绪突然反应过来,急忙说道:“你立刻去找欧阳振华,让他仔细查查新加入京城警察局的都是些什么人。然后让杨东子和祁以德来见朕。”

    杨东子和祁以德都很快来了,光绪谈到了最近京城的治安,并很隐晦的提到这件事,让他们小心把守各处。事后杨东子和祁以德去了一趟寇连材那,出来后,祁以德很快的让他的侍卫们接手了紫禁城内各处城门,并把仪仗队打散各处。杨东子也把禁卫连驻进紫禁城内的各处要害之处,并以保养之名收缴全部的枪支。

    当夜色已深之时,寇连材终于从兵部回来,告诉光绪一个已经猜到的结果。荣禄在改编步兵统领衙门时,新从外地招了不少人,这些新招来的人中,绝大多数都出自甘军。而且这种情况从六月就已经开始了。如今的步兵统领衙门,将来的京城警察局其实早已以荣禄的掌握之中。虽然还不知道他们将长枪都放在哪里,但有着慈禧太后的意思在里面,这么大个京城,别说藏个三二千把枪,就是藏个几门大炮都是很容易的。

    看来老太太是不会死心的,而慈惠太后也没有起到牵制慈禧的作用。这到不能怪慈惠太后,必竟一个在家都从来不参于争宠夺利的女人,让她在皇宫中去于慈禧明争暗斗也不是她的姓子。

    光绪一番交待后,却来到瀛台,看看他那为自己建造的房子。瀛台,前世光绪与慈禧斗争失败后被囚禁十年的地方,这里也是后世中国政治中心的中南海。瀛台的入口在最北面,原本只是一座小桥相联,如令已被光绪改为仿木制的、宽达十米的钢筋水泥桥所代替,道路也做了相应的扩宽。进门后笔直向南,同样也有一座仿木制钢筋水泥建筑的小三层楼耸立在这园林最南端。这座小楼内,不仅安装了电灯电话,还装上的暖气。没办法,燕京太冷,仅靠着那几个小碳盆给若大的房间取暖是不够的,想要暖和就要点上火龙。

    反正京城发电机组早已经开始运转,产生的热气也找不到能够再利用的地方。光绪灵机一动,就在瀛台建了这么个小楼,将发电时产生的蒸汽引过来给房间取暖。正好废物再利用。

    如今建设装修已经基本结束,还在进行最后的电路气路调试。最多一个月就可以入住了。想想如同后世在燕京,一到冬天四处都是暖气,想想都暖和。

    就在光绪每曰照常上朝批折之时,京城警察局组建进度突然在欧阳振华的要求下突然加快。而紫禁城中的变化也依然没有逃过慈禧太后敏锐的眼光。

    这天光绪在剪头的时,两宫太后突然驾到。看到光绪的头,两宫太后自然少不了责骂。自从光绪在牛庄割了辫子以后,似乎压根就没想让辫子再蓄起来。半年前,光绪头顶上如同新军士兵一样,一直就是板寸头。除了上朝,一穿的准是新军军服,到处晃来晃去。背后满朝大臣虽然议论纷纷,也递了不少折子上去,可皇上就压根没当回事,辫子剪也好,不剪也罢,皇上总是一幅无所谓的态度,反正就是不提不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