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文后裔-《战国幽影》
“事情要从应永年间说起...”说着大长老悠然的声音愈发飘忽不定,似要带着二人飘回那段过去的岁月之中。
“当年,是足利义满将军阁下在位的时候,而当是明国却是发生了一件大事。”
月千代虽然喜欢历史但是对于应永年间中国发生的事却是不甚了了,因为他不知道应永是公元几几年....
“那件事便是“靖难之役”。”月千代宛如晴空霹雳一般,靖难之役!不就是朱棣那老小子革侄儿命的大事儿么!可是这事儿似乎和自己这日本地方的小家族有关!
不等他多震惊,大长老的声音又响了起来,“那场“靖难之役”中朱棣起兵谋反,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建文帝和朱棣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朱棣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而建文帝有一支三倍于朱棣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朱棣。
最后京师破,燕兵入。而当时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然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于是朱棣继位,号称明成祖。”
月千代从这段讲述史实的话中听到点不和谐的地方。大长老对于明成祖朱棣似乎很是不忿,都是直呼其名,而对于失败方朱允炆却是一直恭称“建文帝”。
月千代仿佛感觉又一个大秘密正在自己眼前被揭开。
只听大长老接着说道:“其实,那些记载都是朱棣后来派人写的,皇宫中找出的尸体一女为皇后一男为皇子,但是剩下的一具从牙口便看出与皇帝年龄不符。也就是说,当时建文帝得脱生天!”
明智光秀还好,月千代却险些撅倒,建文帝真如野史中一般没死?!天哪,毁三观,大长老叫自己来不会就是要回自己三观的吧..
大长老显然不曾注意到月千代的变化,只是成精在那段历史中,又开口讲述:“其实建文帝本已决定自尽殉国,却突然有一个太监告诉建文帝,太祖皇帝临终前曾经交给他一个密匣,并叮嘱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难,可以打开匣子。
建文帝听后,急忙命这个老太监取来密匣,打开一看,里面装有三套袈裟,三张度牒,一把剃刀,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应文指的是建文帝朱炆,应贤、应能分别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杨应能、叶希贤。建文帝一看,便明白这是太祖皇帝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今天,传此密匣,告知自己剃发为僧从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帝剃度出家。
而朱棣一代枭雄岂能请与,他当然发现了建文帝幸免于难,即位后便派出大量亲信四处搜寻,甚至派自己的恩师赴川寻帝,又派出自己信任的太监郑和以扬大明国威为名下海寻找建文帝。
可他却未曾想到,建文帝卧薪尝胆,扮作女子之身,居于尼姑庵中长达两年....”
说罢,大长老的声音有些哽制,顿了一顿才继续开口:“当时杨应能、叶希贤二人日日出门寻找复国机会,遍寻未果,明国之内尤其有人敢违抗皇命?
就在此时,三人遇见了足利义满将军城破前一年派来的遣唐使,遣唐使中有一僧人名宗纯,
为人放浪形骸,不拘小节。当初曾受宣上殿得见天颜,与那杨叶两人也甚是合拍,无意中见到杨英能,知道事情因果后,邀三人于风头稍过之后以行脚僧之名上了去往扶桑的船。
从此,建文帝在日本度过了余生。由于不甘血脉断绝,建文帝又留下一支血脉,从此便踏入空门,云游四方。”
此时,坐着的两只小狐狸也都挺出了些端倪,都是心中暗惊。
大长老似乎感觉到了两人的情绪,继续说道:“不错,建文帝后人哪里还敢用朱姓,只得改头换面,建文帝决定,以大明国号”明”为首,处世必要之“智”为辅组为姓氏,即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