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舜帝庙真假难相辨(三)-《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


    第(2/3)页

    偏巧在这个时候军营出了事。大将军高澄回来竟然看到武卫将军侯和在营中鞭打汉人偏裨将佐。更令人不安的是,营中并未喧闹沸腾。安静之中又仿佛处处都是人影憧憧。明明是安静的,却又让人觉得周遭都是窃窃私语声。这个气氛就太可怕了。

    高澄恰是一眼看到侯和举鞭对着几个汉人将军没头没脑地抽了下去。那几个汉人将军并不躲闪,鞭子抽到身上就好像浑然无知觉一般,全不顾已经是衣衫被抽裂,遍身血迹,立于原地如石刻铁铸般岿然不动,但怒目而视的表情分明已经显示了胸中怨毒已深。

    崔季舒和崔暹都立于帐前束手无策,他们都不能制约侯和。谁都知道,武卫将军虽无此威,但他是濮阳郡公、豫州刺史侯景的儿子。就是高王也要对侯公礼让迁就,更别提大将军还是高王的儿子。

    崔季舒一眼看到高澄回来了,示意崔暹后便先迎上来。看高澄满面怒意重重的样子,崔季舒先拦住了高澄。

    “郎主,这个时候且不可先动怒。”崔季舒虽然****跟随高澄,但也从未见他如此发怒的样子。这时候军营里的情势崔季舒心里是明白的,不管过分地恪责哪一方都不是这个时候的最适宜态度。统兵的大将威风不能发在这里。尤其是在调节这些复杂的关系时,水深不可测。

    “叔父此言差矣,”谁知道跟上来的崔暹上来就反驳崔季舒。“赏罚不分明,大将军如何立威。大将军无威势如何令出即行?”崔暹看侯和鞭打汉人将军心里已是极不满意,恨不得高澄惩治他。

    高澄谁都没回答,但是一把推开崔季舒便往侯和处走去。

    陈元康伸手想拉住高澄却还是慢了,他心里对崔暹甚是不满,但也只瞪了他一眼没说多余的话。他心里担心的是脾气娇纵的世子会不会在这个时候太过任性。这不是在邺城,不是在大将军府,在这个关系复杂的军营里,一点不当就可能影响两魏大战。

    崔季舒以叔父的身份却毫不客气地怒道,“崔暹,尔真是不知轻重。”

    崔暹听叔父教训最终没敢反驳。

    侯和举起鞭子,正要抽下去,忽然觉得一只极有力的手从背后牢牢握住了他高高扬起鞭子的那只手的手腕。他下意识用力挣脱却丝毫无用。怒极转头,竟然看到大将军高澄面色铁青地盯着他。

    侯和的表情在一个瞬间有了一个复杂多变又可笑的过程。怒色在怔住了的一瞬间像是定格了,慢慢消解,脸上青一阵红一阵。他本不善言辞,手腕又被高澄牢牢握住,世子的脾气他知道,此刻见他面有怒色更让他心里不安,几乎口齿都不伶俐起来,“世子……大将军……”一开头都不知道怎么解释。

    “你为何在营中聚众生事?”高澄怒问道,“尔竖子眼中可还有我?”

    这一问算是给侯和提了个醒。“大将军,汝等汉人私下议论,不愿意渡河与西寇一决生死,这岂不是公然违逆大将军?”侯和理直气壮地喊道,总算是找到了理由。

    几个汉人偏裨将军听侯和这么说立刻纷纷跪倒向高澄申诉道,“大将军明鉴,吾等不敢违逆大将军,只是私下论及眷属俱在关中,若要一战,生灵涂炭,吾等恐怕家眷定然无一幸免。谁知道武卫将军听到,不由分说便动手鞭挞吾等,请大将军念及吾等是顾念家人,暂且饶过。”

    高澄听这几个汉人将军说完,又转过头来睨着侯和,目光冰冷,让侯和浑身颤栗。他的手腕还被高澄牢牢钳制着。

    “大战在前,尔等私下发此议论实属惑乱军心,不重惩不足以明军纪、振声威。”高澄也知道将佐在东,其家眷在西这是出帝元修的遗留问题,不只这几个偏裨,就是督将里如此的也大有人在。若论人情,实在是该体谅,但此时军前若是态度含糊不清,很可能就要影响士气而致败。因此沉下脸来声音极寒地道,“鞭笞一百,以警效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