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崔暹没说话,也没动。显然他也看出来了,大公子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借着与叔父在一起的任性而为释放出了心里郁积许久的闷气。而只有和他叔父在一起的时候,这对总角之交才会如此默契。 “郎主,叔正心里无一日不念着郎主,只是……”崔季舒心里忽然一酸,落下泪来。“只是实在身不由己。若是还能像从前一样有郎主护佑,叔正自然行事方便,如今真是与从前不相同了。” 高澄只听没说话,心里却忽然一沉。一向拥有惯了的东西,只有失去了才明白是多么难得。只是他表面上并不做出来,只是怒道,“也只有你才这般巧言令色。”说着看了一眼崔暹又道,“幸好季伦不是同你一样。” 崔暹这才走上来恭敬答道,“叔父人不在此,心却时时在郎主这里。只是怕来得多了有人见疑。” 这最后一句话意思颇深。高澄没说话,看了他一眼。 “郎主。”这时一个长得很清秀的小仆从石阶下上来,走到近前回禀道,“有一位叫杨愔不知何官职者,从邺城来,此刻就在外面求见郎主。” 高澄、崔季舒、崔暹齐齐地转头看向小仆。小仆略低着头,平静地等待着大公子的吩咐。 “你说的是谁?”高澄有点不敢置信地问道。 “杨愔,从邺城来。”小仆又回道。 “不见,不见。这是读书的安静处,不见外臣。”高澄立刻吩咐道。 “是。”小仆又是极平静地领了命,却并没有走,又侃侃道,“杨愔说若是郎主不见,还请回禀,他少年时也曾在晋阳腾龙山茅舍中读书。此番回来凭吊故人,仍居于此处。盼与大公子切磋学问,好向大公子请教一二。大公子若是今日不见,不敢奢求,只在茅舍中候见。” 高澄挥挥手,小仆去了。 看来杨愔早知道高澄不会见他,所以也并不痴心渴求。 杨愔出身弘农杨氏,也是北朝的世家大族。父亲累积至司空,只是杨氏被尔朱氏灭了族。幸存的杨愔深得大丞相高欢的喜爱,况又学问极好,所以几番波折又被大丞相接到邺城,刚刚升了太原公开府长史。 关键之处在于杨愔和此时风头正炽的二公子太原公高洋一直往来密切,况他也算是高洋的人,何必舍近求远地来晋阳见高澄呢? “杨愔这个人,城府极深,他到晋阳来见郎主,究竟是什么意思?”没有外人在,崔季舒说话很放得开。这个问题是在场三个人心里共同的疑问。只是崔季舒的语气显然是偏乐观的,他确实就是这样的人。 “管他什么意思,回乡凭吊故人,不过是恐过门不入失了礼数,与我何干?”高澄不留痕迹地撇开了。 “大公子这里是清静处,确实不该让外人沾染了。”崔暹也淡淡道。 崔季舒没再多说话,其实他心里早就开始想别的事了。现在郎主的心意如何,他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只恐他日后又左摇右摆,不如现在他重生妙计,试探试探,顺便帮着郎主一举定了心思。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