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荆州古郡我情所系(一)-《三国雄图》


    第(2/3)页

    纵观三国历史,荆州始终是魏蜀吴三方争夺的焦点,从天下分与合的角度来说,荆州之争是三国的命运之争。

    公元208年11月,在天下闻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大败曹操,逆江西进,占领沿江各重要城市(包括入川门户夷陵),包围江陵,与曹仁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公元208年12月,刘备趁机率部南下,抢占四郡(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公元209年12月,曹仁弃江陵北撤,周瑜占领战略要地江陵。孙权任命周瑜为代理南郡太守(治江陵),程普为代理江夏太守(治沙羡)。同月,刘琦死,刘备为荆州牧。为了共同抵御北方强敌曹操的威胁,孙权将南郡的江南岸的地盘分给刘备,刘备在油江口建公安城。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公元210年12月,刘备冒险去见孙权,要求管理荆州。周瑜则建议趁此机会扣留刘备,以绝后患。不久周瑜病死,更有政治眼光的鲁肃接职,为巩固孙刘联盟抗曹,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孙权准允。公元210年同月,程普从江陵退至江夏,鲁肃退至陆口,将自公安县以西的荆州长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区(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线)移交给了刘备。

    后世的顾炎武在《湖广方舆纪要序》写到:“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把襄阳的重要性用“以天下言之”给概括了。襄阳、樊城地属荆州,是江陵的门户。

    对刘备而言,夺襄、樊控汉水,可保江陵,南下顺江可谋荆州全境,北上宛洛可击曹操。对曹操而言,据襄、樊可扼汉水,南可逼刘之江陵,东可望孙之武昌,乃魏南之屏障。对孙权而言,“以襄阳图江陵容易,以江陵图襄阳难”,唯有占据荆州全境,才能独占长江天险,消除魏、蜀顺江而下的威胁,对荆州是志在必得,等待时机而已。从上述分析来看,魏、蜀、吴之间的襄樊之战其实不可避免。

    刘备一生致力打击曹操,提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基本国策,与曹操不共戴天,而盟国孙权却时刻想着袭取荆州,故刘备战略上有先天缺陷,缺乏灵活。

    历史上的孙权十分灵活现实,面对曹操强大的攻势,借出荆州为巩固吴、蜀联盟,与刘备共同对付曹操。其后,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在成功实现消除北方的重大威胁目标,特别是在多次讨还荆州未果之后,逐步改变战略。从眼红妒忌刘备强大开始,到暗中撕毁孙刘联盟,转而结好曹操,与曹操共同对付刘备。趁关羽倾巢而出北伐曹操,导致荆州兵力薄弱防卫空虚之际,以表面示弱、吹捧麻痹、白衣渡江之奸计,阴谋袭取了荆州,与曹操无耻联合绞杀了关羽,获利最丰。

    荆州失守,使这一维持蜀汉与曹魏、东吴鼎立的支撑倾倒,从而打破了战略格局的平衡态势,并引发了刘备的夷陵之败,成为蜀汉政权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曹操、孙权狼狈为奸,极大地削弱了蜀汉的国力,肢解了诸葛亮精心制定的《隆中对》战略,消除了蜀汉对曹魏的重大威胁,成功把刘备从事业的巅峰拉了下来。

    如果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势,那么关羽失荆州,则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宣告了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彻底失败,使三国势力范围从此基本定型。

    世人皆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实在谬矣!

    赤壁之战后,荆州已经分属三家。曹操占据了最大的南阳郡,以及刘琮献出的南郡襄阳地区,还有江夏郡的部分地区;东吴占据了南郡的江陵和江夏郡部分地区;刘备则趁乱占据了荆南四郡,即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

    所谓的刘备借荆州,也不过是从孙权手上拿走了江陵一部,而代价是划出长沙一部分地区给孙权,孙权在当地设立了一个新的汉昌郡。

    当初,孙权借给刘备江陵地区,也是迫于无奈,周瑜的去世使孙权与曹操平分天下的梦想彻底破灭,既然靠东吴一方很难守住江陵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不如做个人情让给刘备,何况自己也可以得到汉昌郡这个替代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