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绑架案-《最后的考古学家》
第(2/3)页
坐车的哪里拗地过开车的。阿慎只得开了车门悻悻离去。边走嘴里还轻声咒骂着,直到他远远地看到俞悦从他房子里冲出来,手上拿着电话,目光极其复杂地看着他。紧跟在俞悦后面的两个中年夫妻,神情激动万分。他猛地刹住脚步,怔怔地看着他即将迈入的关系中……
“我哪能告诉他,俞悦带着她爸妈到他家……哦,不对,到你家去守株待兔。”老蒋压低声音对扑克脸说,很显然,他根本抑制不住心里的窃喜。倒是坐在一旁的扑克脸,表情没有一点变化,倒是好像因为严肃而更阴沉了一些。他翻过一张张报纸,陈旧的报纸散发出特有的油墨味,突然他说,“你看这里。”
老蒋把一大叠报纸挪到他面前,看到大标题,才察觉,“这是绑架案的第一篇报道?”
扑克脸点点头,“绑匪绑架了713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老蒋想了一会儿,“越是最后的车厢,越是豪华。也就是说,那些人绑架的是……”
“都是这里有头有脸的人物。”
老蒋看完一篇接一篇报道,关于列车绑架案,所有的报道都占据了头版头条。
看完报道,老蒋和扑克脸才了解了事情的情况。这事情得从麦积山的特殊性说起。
民国时期的麦积山,土壤比较肥沃,利于庄家作物生长,所以被当地人称为麦积山。当时军阀混战,举国上下一片混乱。麦积山一面环山一面迎河,地理位置特殊,又能有很好的收成,自然成了流民贼寇的必争之地。很快,麦积山上聚集了一群无家可归的混混贼寇。原本这些流寇就是因为没有口粮走上了偷盗抢劫的路子。占领了麦积山之后,这些人很快从了良,再也没有下山犯案。这些人在山头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快在山顶建起了一个村庄,名叫麦积村,可以说山上的人都过着避世而桃源般的生活。山底下的人十分羡慕麦积山的山民不用受到战火纷扰。由于麦积山周围地势险峻,整个麦积山呈现易守难攻弄的环境,加上村名原本就是寇贼出身,很少有人敢上山惹事。就连抗战时期,麦积山也没有受到太多战争波及。直到新中国成立,麦积山成为了公家的地,不再是麦积村的私有财产。加上麦积山上风景秀丽,当地政府着意将麦积山打造成当地特色景区。这一规划遭到麦积村村名的强烈反对。尽管政府在当时采取了妥协政策,也因此对麦积村的村民采取了差别对待政策。麦积村的村直到后来的九十年代依然没有通电,通自来水。山上的村民仍然过着古朴的生活,燃灯烛,从井里取水。双方僵持了几十年,直到后来政府明文规定,要求麦积村村民搬离山顶。民愤民怨加在一起,就发生了那起713列车绑架案。
绑架案发生之后,政府首先收到绑匪的要求,就是要求政府可以允许村民以后可以继续住在山顶,并且将麦积山设为村民的私人用地。几经辗转之后,双方互不妥协。村民杀了几名人质,大概是害怕受到法律制裁,这才收下政府的五万元调解金,放了人质。
说到人质,报纸上还特地提到,绑架的队伍里有几名洋人,当然麦积村的村民虽然没有受过教育,好歹知道洋人不能动。洋人被他们绑上了山,倒是受到好吃好喝的款待,只是断了他们与山下的联系。起初那几个洋人还心有余悸,到后来几乎忘了自己是被绑架而来的了。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后来麦积村村民因犯法要受到法律制裁,那几名洋人还要求大使馆出面帮村民求情。所以除了那几个杀人的村民,其余村民一律轻罚。
扑克脸看着老蒋,静静地等他读完,“有几个地方,我觉得非常奇怪。”
老蒋略一思考,“第一,村民是因为政府要求其搬离麦积山才爆发了民怨,最后怎么会因为五万元调解金就轻易放弃了几十年安稳居住的家园?”
“既然到了杀了的地步,就不会那么轻易放弃原来的要求。”扑克脸点头。“这中间,肯定没那么简单。”
“现在想想,在我十几岁的时候,麦积山就已经成了旅游景区,初中时候春游还去过一次,山上已经没人住了。听导游说,原来的麦积村已经被修建成了山顶的餐馆。那些人去哪里了呢?”老蒋若有所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