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崔老先生-《汉末之逆臣贼》


    第(2/3)页

    “君公是河内汲郡人,崔老先生是清河郡人,君公是如何拜老先生为师的?”

    “恩师与前中垒校尉刘向乃是故交,两年前,刘向之子,河内太守刘歆,请恩师前去郡学授课,在下当时乃是郡学学生,恩师看了某的文章,非常高兴,收某为徒。刘明府离开河内郡后,恩师就带某前往长安,新都侯返回封国,恩师也随之南下,却又不愿入住侯府,君侯就安排他到此处居住。”

    “崔老先生一来就收学生?”

    杜诗摇摇头:“没有,恩师带某拜访了南阳太守,宛城令,希望能帮某谋个一官半职,不过遭到婉拒。恩师对某讲,时机未到。此后就闭门谢客,习武练剑。”

    “崔老先生还会武功?”

    “恩师当了将近十年的游侠儿,直到三十岁才返回清河郡,娶妻生子,接任家主,他儿子行了冠礼之后,才又出来游历。”

    “老先生是人老心不老,有颗好动的心。”

    杜诗听了哈哈一笑。

    等杜诗止住笑了,王安才问道:“老先生现在有多少学生?”

    “现在只有二十多个了。”

    “这么少?”

    “恩师要求严格,不仅要能写文章,还要习武,能坚持下来的都是能文能武的了。”

    在崔老先生的书房中,王安第一次看到了汉朝的纸张,王安想试试这纸的质量,在案几前坐好,拿起毛笔,沾了沾墨汁,落在纸上就是一团黑。

    杜诗拿起毛笔,给王安做示范,在纸上写了三个字“子虚赋”,然后给王安讲解道:“这纸容易吸墨,所以落笔要稳,提笔要快,不然就是一团墨汁了。”

    “老先生这是以笔为剑啊。”

    “不错,习武之人本该如此。”

    一名老者走了进来,王安只觉得一股气势迎面而来,这是所谓的威压吗?接着这股气势又突然消失了,这难道就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