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块钱当十块钱花-《重生之娱乐鬼才》


    第(2/3)页

    所以,每一个毕业生,就希望尽快的证明自己,在圈内留下自己的名号,贾樟柯也并不例外。

    作为文学系的,贾樟柯写剧本和电影评论,自然不会有问题。事实上,他的文笔也是相当好的,王启年看到贾樟柯写的剧本,就知道若是单纯的比文笔,自己面对这个学长,未必有优势。

    当然了,王启年不会因为文笔不如人而自卑,毕竟,在他眼里,文笔够用就好,太好反而是负担。文笔好,混小众的文艺电影圈子,自是如鱼得水,但想要让票房大卖,更多还是靠剧情、创意、卖点之类的。

    与贾樟柯交流了不久,王启年就发现,这个学长是非常有想法,也非常自负的一个人。但却对于迎合票房市场,却是不屑的,他天性就是想要拍那种文艺电影的导演。

    在后来,贾樟柯在海外屡屡拿奖,电影开始能够在海外小众的文艺院线发行,与市场化的大片比票房自是不如。

    但借助在拿奖拿到手抽筋而积攒的小众口碑,片子在世界十多个几十个国家放映,加起来拿几百万美元,甚至千万美元的票房,还是很容易的。

    再加上,贾樟柯是一个很会精打细算的导演,尽管是拍市场很小的文艺片,但他的投资规模很小,几十万、几百万就足够了,所以,其拍的电影尽管票房数据看起来不多,但几乎都是赚钱的。

    不过,从《小武》开始,贾樟柯很多电影,根本就是没有拿到国内的电影许可证,也没有批准他去海外参赛。

    屡教不改的情况下,也是上了国内广电的黑名单,其拍的电影不少,但几乎没有一部在国内正规影院上映过。

    若换王启年处于贾樟柯的位置,应该趁着国际上的名气还值钱的时候,向国内影视行业的主管部门低头认错,态度诚恳一点,配合一点,拍一点国内能上映的电影题材,能够获得国内市场票房之后,可能是前途无量的。

    不过,这年头流行的就是叛逆,你叫我不这么干,我偏要这么干,就是现在不少中二文青们的心态。等到未来心态成熟,不那么二的时候,已经骑虎难下,转型已经很难了。

    再加上,贾樟柯在海外还有一点市场,能赚钱饿不死的情况下,也觉得没有必要迎合国内的审核政策了。

    从这一点来看,王启年觉得贾樟柯挺二的——专门跟人民币过不起!

    不过,换句话来说,贾樟柯从海外拉投资,在海外上映赚钱。而拍摄电影基本都在国内,等于是在国内投资和消费,给国内一些圈内人士提供露脸走红的机会。对于同行的导演而言,他也是与世无争,不会与别人抢国内市场的好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