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发票-《暴明》


    第(3/3)页

    陈新甲赶快从袖子里拿出,皇太极手书,崇祯打开一看,脸上的光彩越看越舒坦,突然崇祯的脸刷得变白了,重重的合上手书。

    原来,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让马绍愉转呈。信中皇太极在追溯了后金(清)与明朝开战的历史渊源后,又谈到尽管清兵已处胜势,但仍愿议和通好。

    皇太极的态度比较谦恭,在一番客套话之后,皇太极提出了不算苛刻的停战四项条件,字里行间完全没有威胁的意味。尽管如此,皇太极对明朝的诚意并没有信心,他在信的末尾发出了最后通牒:“若不愿和好,再勿遣使致书……约九月不至则治兵。”言外之意,和谈一旦无望,只有兵戎相见了。

    一会功夫崇祯恢复了平静说:“只要各议款大体过得去,就可以早日使马绍愉在沈阳画押。为使虏酋感恩怀德,不要中途变卦,朕可以下一道手诏给卿。”

    陈新甲说:“皇上英明,微臣敢不竭尽忠心,遵旨将款事(指对蒙古和满洲的议和事)办妥,以纤陛下东顾之忧!”

    崇祯稍觉宽慰,点头说:“如此甚好。爱卿下去吧。”

    第二天周延儒例行跟崇祯东华殿讲经,崇祯问周延儒关内关外谁重要。首辅周延儒答道:“关内关外同样重要。”

    周延儒又说道:“倘若东虏乘锦州、松山沦陷,祖大寿、洪承畴相继失败,东虏派兵人关,深人畿辅,进逼京师,局势就十分危险了。所以以微臣之见,中原固然吃紧,关外也需要注意。”

    崇祯叹了一口气,神色极端落魄,用只能两个人听到的话语声说道:

    “关外慢慢想办法吧!”

    周延儒是个十分聪明的人,知道自己分析并没有错,十分合理,可是崇侦好像并不在意,完全没有往日那种忧虑的神情。他顿时明白:议和的事已经成了定局!于是他不再停留,向崇祯叩头辞出。

    回到内阁,周延儒也越发想要探明议和的真实情况,和陈演突然冒出“厘金”里面的瓜葛,身为首辅,自从陈演回到京城以后,就觉得崇祯对他的信任逐渐的消失了,周延儒突然之间打了一个冷战。

    (未完待续。)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