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罗镜关的大云顶-《暴明》


    第(2/3)页

    着大湖有个来历,(公元1452年)明景帝朱祁钰,任命王翱为首任两广总督。王翱到驻镇之地后,素有威望,瑶人都畏惧听抚,王翱最先提出恩威并重,招抚并用的政策。

    王翱在“边情疏”中提出四点:(一)两广官吏,惟务偷安,兵政无备,黄萧养乱起,又各畏缩退避,略无御寇之谋,致使贼势日张。(二)瑶僮等人,其衣服语言虽与中国不同,然其好恶情性则与民无异,其背叛实由于官吏不得其人,德不足以绥怀,威不足以慑服,甚至欺其远方无告,掊克残忍,颠倒是非,既害其生,又拂其性,焉得不铤而走险。

    (三)继而提出剿抚并用,除差人四散招抚瑶老,僮老等,一方面命总兵官会同土官士兵,恩威并重,于是各归乡峒生理。(四)虽然如此,但犹未敢保其永久不叛,主要是地方官吏应得其人,各瑶僮人等已归者,宜抚之以恩,未来者宜申之以义,号令必信,赏罚必公,巨恶必诛,小过必宥,而又整饬戎伍,坚甲利兵以临之,使彼既慕其义,又畏其威,则悍然不逊之气自消矣。

    可惜王翱于翌年三月奉调还京,“人亡政息”,他的“恩威并重,剿抚并用”之策未能很好推行,而至瑶乱再起。

    王翱在巡视罗镜关的大云顶时,看见罗镜关的瑶人和汉人干旱时争水械斗,于是王翱率领几千汉,瑶在亮洞的北侧,修建了大明第一座建有一a字型大坝,建有水闸,是的罗镜关乃至西宁县,泷水县在一百多年间风调雨顺,只是明末瑶乱再起,罗镜关的汉人远走他乡,热闹的罗镜关迅速变得荒凉起来。

    明末,大王山的瑶乱,主要在西江以南,西起封川、开建,南至阳春、高州,东至高要、新兴一带,以泷水的东山、西山和后山(云开大山山地)作为大本营,基本活动于两广交界之山区县。

    “泣九”前三天,西江沿岸各路瑶人偃旗息鼓了,都回家过年了。当然,受了锦衣卫都督骆养性锦囊传书的邵广义,回到西宁县旗山山口大营,和土司阿鲁纳,跟贾师爷商议,最后定夺方案。

    于是,雷廉参将邵广义亲自率领精锐一百多人带着,和西宁县的土司阿鲁纳带步勇丁狼兵二百多余名,跋山涉水来到了,情报上所说的大山里面的废弃罗镜关。

    雷廉参将邵广义在废弃的藏兵洞内,跟西宁县的土司阿鲁纳聊着天,“阿鲁纳啊!你说,瑶匪首领贝伦会不会走罗镜关回大王山。“

    阿鲁纳操着生硬的大明官话,粗声粗气的站在藏兵洞门口低声回应,”参将,会的,罗镜关的大云顶是瑶匪首领贝伦回大王山最近的路,还有一个时辰,大云顶上瑶人的仪式就要完毕了。参将大人,您是如何知道罗镜关的大云顶“亮洞”,的了!“壮族人人的阿鲁纳好奇的看着,一身崭新的上川岛牌光明铠甲,坐在石头上的雷廉参将邵广义。

    雷廉参将邵广义就说了:“你不要问,只要你阿鲁纳,切下贝伦的人头,我就把光明铠甲送给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