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骆养性-《暴明》
第(2/3)页
别说崇祯的爷爷,连他的哥哥的内库都要比他强,崇祯皇帝的爷爷可是所谓万历三大征。万历三大征是指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几乎同时开展的三次军事行动:平定哱拜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银子没少花。
崇祯皇帝就纳闷了,着银子呢!
兵部侍郎金之俊上奏折频催,说大明的军士们饥寒交迫,要求迅速指拨的饷。而崇祯皇帝却仍一再推诿时。
崇祯皇帝喝着茶对王承恩说:
“这个兵部侍郎,他眼睛只瞅着朕的内库里银子,内库里都要跑老鼠了,我你还有银子给他。兵部侍郎不管兵,却管到户部的事了,一个心思在钱字上作文章,见人拉屎喉咙痒,一旦内帑也空了,看他还有什么说的?再说,这流寇,瑶匪作乱是剿也剿不完哎!“
崇祯皇帝沉默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想了一下,”皇爷,广东的市舶太监喜乐有喜讯,他去年收的税有一百二十多万两银子,现在喜乐奏请皇爷,他是把税银经海陆运到京城,还是陆路运到京城,请皇爷定夺。“
崇祯皇帝喜出望外,”海路,需要多少天。“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想了一下”皇爷,十五日,就是漂沫滥收,海运风险高。“
崇祯皇帝站了起来,着养心殿的御书房漫步走了几圈,突然吩咐道:”王承恩,叫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来,朕有话要对他讲。“
明朝末期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字泰如。崇祯年间,大臣熊开元、姜采都因为议论朝政而获罪,关进了锦衣卫大狱。有一晚,二更刚过,一个小太监奉崇祯帝的御笔,来到骆养性处。宣谕说:“通知骆某,来取熊、姜二犯的绝命文书。”
骆养性没有马上领旨,略一沉吟,随即附上一份奏折,大体上说:“言官如果真有罪的话,应该明正典刑,和天下之人一起唾弃他们。现在昏黑之夜,圣上您仅以一张纸片交给我,就要轻易地杀掉两位谏官,我实在不敢接受您的旨意。”
奏折送上去后,崇祯帝的怒气也消了,熊开元、姜采因此都惊险地活了下来。
骆养性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奉命行事本无可厚非,何况察言观色、落井下石,还可能因此立功受奖;然而,他并没有盲目执行崇祯皇帝的指示。相反却冒着风险去规劝盛怒之下的崇祯皇帝。
深的崇祯皇帝的信任,但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离开京城还是费了点力气,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悄悄办成商人,带着几个人从天津卫上船来到广州。
崇祯十五年(1642年),御史杨学愿上疏,深表厂卫出京“执行公务”之害。他建议:“外臣获罪,但敕抚按槛车,送诣阙下,未为不可,若缇骑一遣,有资者家产破散,无资者地方敛馈,为害滋甚。”
本来道理很简单,抓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官员,当地的巡抚巡按完全可以解决,非得由锦衣卫出马,无非是要借此中饱私囊。
崇祯皇帝接受上疏的建议,下旨:“东厂所缉,止于谋逆乱伦。其作奸犯科,自有有司在。锦衣卫校尉,毋得奉差需索!”可这道旨意没什么实质性意义,因为离大明亡国,崇祯自缢于煤山只有两年了。执法活动公然成为牟取私利的工具大明不亡真是没有天理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