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活捉王京云”-《漫步歌神路》
第(2/3)页
胡思乱想吗?
毕文谦想起了上辈子听说的,在沙漠风暴之后,许多中国军事专家眼镜跌碎的段子。在这个当口,有人不相信自己的描述,倒也不奇怪了。
不过,这并不重要。
“我说的,是我的想法,是否值得参考,需要你们这些专家去判断。”毕文谦习惯性地继续了低姿态的开头,“就像张常委您说的,裁军之前,需要先研究透战争,我对于未来战争的看法,你们大概都有所了解了。在这样的基础上,裁军和提高整体战斗力并不冲突。在我看来,既然裁军是这个时代必然发生的事情,那么怎么裁,就值得思考了。裁多裁少,才算合适,需要把控,谁留谁走,怎么决定,得让人服气。怎么服气?部队是一个相对单纯而且目标直接的集体,能打赢的部队,最值得留下来,以这个为标准,应该没人有底气反对。谁能打得赢?眼下,前线就有实际的磨刀石。但我去过那里,虽然那里是真实的战场,但我不认为那里真的算是磨刀。如果我们国家的一线部队是以在那里打赢为标准,那我们的国防,很快就会岌岌可危了。这个世界上,我们的部队,应该看齐的方向,显然只有两个潜在的对手,并且,我们需要着眼的,不是他们的今天,而是他们的明天。不然,我们就会沦入一战之前的海军竞赛的困境——当一种最领先的战舰设计好,在它从船坞完工正式试航之前,它就已经落后了。这显然和我们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相冲突。”
“所以,我参考了美国1980年建立的欧文堡的思路,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一支假想敌部队,进行演习。”
王京云忽然插言道:“‘欧文堡’?你是说美国的那支所谓的‘红军’?”
“在我们中国,假想敌部队,肯定不能叫红军了。不妨叫蓝军好了。”毕文谦点头笑笑,继续说了下去,“一般演习,分为两种,实兵演习和实弹演习。实兵加实弹,那就是实际的战场。我的构想是,建立一个足够大的军事演习基地,让全国各个军区的部队轮番来进行实兵演习。实兵演习的难题在于评判,所以,我们不妨让每一支参演部队在开始实兵演习之前,先自行来一次实弹演习。实弹演习的数据,将作为其在实兵演习中的判断依据。而假想敌部队的数据,则结合世界上每一支优秀部队的最优点,甚至于,可以把一些目前还在研制中的先进武器的数据用起来。然后,让我们的部队作为红军,和作为蓝军的假想敌部队进行实兵演习。演习不设计具体的剧本儿,总指挥部,只下设一个评判部和一个意外部。所谓评判部,就是以演习双方各自的战斗数据为基础,对他们的具体战术实施的战果进行推演和判定;而意外部,则是专门针对红军一方了——我们都知道,战场上总会发生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在演习场上很难一一体现出来,也就无法检验我们部队的临机应变能力,所以,就由意外部在演习中途给红军人为制造或者说通知一些实战中的确可能出现的困难。”
“很显然,以实际装备的数据为基础的红军,面对集全球最强大的部队的优点甚至于未来科技于一身的蓝军,劣势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说是极端困难,说不定一年里轮番演习的结果是红军连一场惨胜都难求。但也只有这样,一方面我们才能尽量调动、发挥、体现出我们部队指战官兵的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在最困难的局面下,保家卫国,即使在绝对意义上打不赢,也能让敌人意识到打赢我们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意识到对我们发动战争是得不偿失;另一方面,我们才能给全国诸多部队的战斗力进行一个部队内公开站得住脚的排序,到时候裁军就按演习的成绩,搞末位淘汰制。具体裁到谁头上,各凭本事,要抱怨,也只能怨自己。”
张常委眯起眼睛,认真琢磨了一会儿。
倒是王京云先感慨了一句:“文谦,你这……好像和你对黎副经理谈教改的思路,有些像啊!”
毕文谦略囧着还没回答,张常委就接过了话头。
“……实弹记录参数,然后实兵检验推演,全程不设剧本,各凭本事打假想敌……有意思,很有意思。还有吗?”
“关于部队演习的层面,我要说的就这些了。但相关可以衍生的东西,还有一些。”
“哦?衍生的?就像拍一部《荀灌中原》之后衍生的各种事物?”张常委目光一动,双手撑在膝盖上,朝毕文谦点点头,“说说看。”
“张常委,您是老军人了,您肯定知道信息的正确和迅速,对于战场上的成败的意义。我们现在的部队,人员的精神面貌,并不是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优势。但人员素质和装备的建设,却相对落后于时代前沿。就拿我说的演习而例,总指挥部怎么了解演习的即时情况,怎么传达信息?靠人跑?靠有线电话?还是靠对讲机?无论是什么,都不能真正确保演习场上发生的局面第一时间被总指挥部掌握。在这个情况下,演习和真实战斗的差距,总会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是无法克服的差距。但如果,我们能够用飞机甚至卫星时时刻刻全面观察演习场,通过计算机传播信息,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