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欧歌赛(二)-《漫步歌神路》
第(2/3)页
欧歌赛的决赛,正式参赛的选手,是各国通过预赛选送,开幕式是上届冠军,而幕间式……就是主办国的优势,或者说特权了。也许……在爱尔兰主办方的视野里,把这个机会让给莫名其妙的中国人,并且这些中国人竟然要求歌曲保密,不配合彩排……
脑补之后,毕文谦勉强对自己这些人遭受的待遇有了一个未经验证的解释。
一声叹息。
“既然给了我观众的位置,那我就代表中国观众,给这个比赛,多少投个票吧!”
从冰岛开始,瑞典、芬兰、英国、土耳其……
1988年的欧歌赛,具体水平姑且不论,无论是舞台还是那些歌手的表演风格,在这个时代,都代表在着一个时代各国各式各样的风情,甚至走在时代的前沿。
但在毕文谦眼里,就看着颇有些……老土甚至尴尬了。
比如……毫无疑问,这个年代的欧洲,舞曲是主流。“动次打次”的节奏频频出现,衣着各异的许多歌手们,往往穿着不同式样的裤子或者裙子丝袜,一只脚抖腿不止。
当土耳其的三个中青年发福大叔各自穿着风格迥异的衣服,两个抱着吉他,以颇有美国乡村民谣范儿的台风中,在很有波斯风情的编曲之后,唱出音乐节的感觉时,毕文谦简直哭笑不得。
当一群西班牙歌手登上舞台,两男两女的主唱边唱边摇着尬舞时,毕文谦只想说……那短百褶裙下的两双腿,的确是细白长直。
当荷兰人用荷兰语深情款款地唱着名为《香格里拉》的歌时,毕文谦压根儿只感觉到一种叶公好龙的啼笑皆非——这和中国的香格里拉有什么关系?还是说……好吧,毫无疑问,这个年代的欧洲,舞曲是主流。可这么一首歌,“动次打次”的节奏频频出现,穿着白西装,一边唱着,一只脚抖腿不止,这就是在表达自己心里的香格里拉?
当以色列歌手唱着希伯来语的歌曲时,毕文谦只听懂了本·亚当这么一个名字,或者名词。虽然听上去很好听,舒缓的主歌和渐急促的副歌相映成趣……但那手风琴的伴奏风格,怎么听都让毕文谦联想到一点儿东欧或者说苏联的印象。
心里一路吐槽过来,毕文谦抽着空在纸上写写划划着。
直到轮到瑞士出场,毕文谦终于看到了一个略有点儿眼熟的人。
卷发、马脸、一身白。
法语不是毕文谦能听懂的,但歌手的声音渐渐让他心里酝酿出了一个名字——西林·迪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