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沟通-《漫步歌神路》
第(2/3)页
“……调查了香港的经济结构情况,的确大体上如你说的那样。相关的人对于你的构想,也觉得可以尝试了一下,但就操作的度,有一些分歧。毕竟,现在香港还没有正式回归,明面上是由英国统治。”
“怎么?担心撒切尔在打了马岛战争之后,再来一场港岛战争?”
毕文谦的口吻明显不屑。
“担心那种的胆小鬼,很少,可以忽略不计。”听着毕文谦的口气,王京云也不禁笑了,“不过,有一些意见,认为香港现在是中国和外国各方面交流的一个窗口,它的稳定,很重要。”
“所以才需要好生清理那些对于英国来说天高皇帝远,它自己清理不掉的有活力的社会团体嘛!”毕文谦没有抬头和王京云对视,但那不屑的口气更加明显了,“对于老牌儿帝·国主义英国来说,那不过是一块殖民地,只要能产生利益,其他的可以不在乎;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说,那能也不在乎吗?有那些社会团体存在的所谓稳定……呵呵,咱们的语文课本里好像有一篇叫《扁鹊见蔡桓公》吧?”
王京云低头吃了几口菜,又扒了几口饭,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你啊,又是这么辛辣。”
“辛辣吗?”
“至少,我和长辈们说话,是不敢像你这么说。这事情,总之做是肯定会去做了。但谁负责,怎么做,大家还没有统一意见。”
“这种落到实处的细节,我肯定是外行。”毕文谦终于抬头,一脸无辜状,“……我勒个去,你……已经吃完了?”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掏出手绢,擦净嘴角,王京云收拾好饭盒,一副在毕文谦看来是低调装逼的模样,“《烛光里的妈妈》卖得很好,很多电台也常在播放,拍的动画片也上了电视,下了乡村的流动电影院。照目前的势头,五百万盘肯定没问题。如果蓉城和羊城的宣传和销售也能跟上,或许还能更多。虽然目前公司只出了两盘磁带,但已有的销售数据已经能够看出了,京城、申城、羊城、蓉城,东南西北都有了生产线,但我们的销售还是不够快捷。现在有一个问题——我计划和中唱一起合作,在中国中部再开一条生产线,但选址还没确定。适合的地点有两个:商都,或者江城。你是经理,问问你的意见,也是应该的。”
噗……一个办事员的身份,把这样的决策都做到了选址二选一的地步了,才来告诉经理……很好,很强大。
毕文谦好一阵才憋出一句话来:“你问问黎华的意见吧……”
他是真不清楚80年代中国的运输网是什么样子。
“那好。最后一件事儿——这次回来,除了当评委之外,要不要和严厂长见一面?你出国前说的那些话,我原封不动转告过他了。”
王京云说了,毕文谦才记起还有这么一档子事儿。
“……培训中心的谷老太婆要和我谈一些事情,我得先好好想想。”
“再度延后?”王京云盯着毕文谦看了一会儿,忽然问,“日本那边,黎副经理很急?”
“从利益最大化出发的话,的确很急。”毕文谦抿抿嘴,停顿了一下,“最近,日元兑美元已经升到了150比1了,即使估计得保守一点儿,当做它不再升值吧。在日本,一张单曲唱片的价格大约在1000日元上下,一张专辑多数大约在3000到5000日元之间。黎华的第一首单曲,已经卖了一百多万张了。方便一点儿,算做一百五十万吧——这就是15亿日元的毛利,折合美元大约是1000万。即使估计得再保守,最终我们公司分到的利润也不会少于100万——这是一首歌,两个月不到的时间的营销结果。如果一年出5首单曲,就是起码500万美元的利润,如果和日本当地的资本谈判得成功,1000万美元才是合理的结果——这还只是单纯的唱片业,没考虑其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咱们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好像是20亿美元出头?”
毕文谦没有把话说直白,毕竟对于90后的穿越者来说,1986年时的中国外汇,简直……穷得难以置信。
但王京云听得很明白。他琢磨了好一阵,才慢慢开口道:“除了机票和长途电话费,你和黎副经理没有花国家的钱,却能一年挣回全国外汇的四百分之一,而且是最保守估计。这的确很值得急了。可是,我虽然不懂音乐,但你真的能保证这样的成绩,能在日本长期持续下去吗?就我个人感觉来说,实在有点儿……不踏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