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拉仇恨值的李守汉-《夺鼎1617》


    第(3/3)页

    “下官等愚钝,不知爵帅计划如何筹措军饷?”几位大人已经在心中暗自筹划,如果李守汉提出加派某饷的名头,自家能够趁机接收多少投献的土地山林,是不是可以把整个州府的良田全数变成一家的?

    李守汉只是看了一眼满是热衷的这些同僚们,笑了笑方才缓缓的说道:“列位大人,是否愿意支持某家所提出的多方筹措,开辟饷源之举?”

    “爵帅的用兵、治政、理财,都是下官等万分佩服的。凡是爵帅所说,自然都是极为妥当的,当有利于国家社稷的!”钱谦益捋着一把漂亮胡子颇有几分谄媚的回答着。如果不是在贰臣传上知道此人的节操,李守汉几乎为钱谦益的姿容风采所蒙蔽了。“怪不得老了老了还能把秦淮八艳的柳如是骗到手。唉!可惜了柳河东了。”在心里暗自骂了几句之后,李守汉看了一眼笏板上写的蝇头小楷,这才继续向朱由崧奏报。

    “陛下,臣乞恢复祖制。”刚刚说到这里,钱谦益吕大器赵之龙等人的心便不由得忽悠一下,暗叫一声:“不好!”正要开口阻拦,那边李守汉却已经将自己的打算连珠炮一样轰了出来。

    “臣请陛下下旨,恢复世宗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十日修定职官优免徭役则例。同时,清缴自崇祯二年以来江西、湖广、南直隶、浙江等四省各处积欠钱粮。”

    在场的勋贵和武官们倒也罢了,吕大器等文官们却是几乎要眼里喷出火来,如果不是担心自己武力值不足打不过李守汉,只怕这些人便要当着朱由崧的面扑上来对李守汉大打出手,然后标榜自己为国除奸了。

    如果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那不厚道的作者就把相关数字拿出来,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所颁布的优免则例之中明文规定:京官一品免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二品免粮二十四石,人丁二十四丁三品免粮二十石,人丁二十丁四品免粮十六石,人丁十六丁五品免粮十四石,人丁十四丁六品免粮十二石,人丁十二丁七品免粮十石,人丁十丁八品免粮八石,人丁八丁九品免粮六石,人丁六丁。外官各减一半举人、监生、诸生各免粮二石,人丁二人。以礼致仕者免其十分之七,闲住者免其一半。犯赃革职者不在优免之例。

    在几十年后的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所做的对优免则例进行修改后的优免新例之中规定,现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进士优免田最高可达三千三百五十亩,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生员、监生八十亩。注:姚宗仪:常熟私志卷3,赋役优免新例

    看出差距在哪了吧?嘉靖的文件只是对官员免去一定数目的皇粮、徭役、丁银。而且数目有着明文规定,很低。可是到了万历三十八年,文官集团已经控制了朝局之后,就露出难看的吃相了。不再免粮税,而是直接免去应该征收的田亩数目。不但有了性质的变化,在数目上也是翻了几番都不止。同样的一个秀才,嘉靖年间可以免去二石粮食的国税,人丁二人,到了万历年间,便是可以免去八十亩的应收土地面积。这也就是为什么投献之风不止,土地兼并日益加剧的原因。

    话说,大家都学过范进中举,其实,范进中了秀才之后便不应该那么穷了。中了举人之后,更是可以享受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的待遇。还跑到街市上卖什么老母鸡?肉案子上的胡屠夫还敢骂他?就不怕范秀才休了他那个女儿?

    现在知道为啥那么多人都在骂嘉靖,编出什么“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民谣了吧?吹捧敢于骂皇帝的海瑞了吧?还有,好像宫女刺杀皇帝的事情,也就是只在嘉靖时期发生过哦!这里面要是说没有幕后黑手,就凭一群宫女一时兴起,就敢对皇帝下手。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

    通过这样的制度,徭役优免权便把权利享受者同庶民百姓划分开来,形成新的特权阶层,即官绅地主。“官”系指现任官员之家“绅”系指致仕官员之家及经科举取得功名而未仕者之家。官绅地主的特权虽然比世家地主、门阀地主有较大降低,而且官位和优免权都不能世袭,但“官”与“民”的界限仍然是不能逾越的。他们不仅在礼仪上有贵贱尊卑之分,而且在户籍上亦区分为“官户”和“民户”,整个社会依然在“贵贱有等,尊卑有秩”的轨道上运行,只不过与前代有程度的不同罢了。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诏谕:“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也。若贤人君子,既贵其家,而复役其身,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

    对于官能致富的神奇功效,时人感叹不已。他们说:“贫士一登贤书,骤盈阡陌”注:张采:太仓州志卷8,赋役。“家无担石者,入仕二三年即成巨富”。“因官致富,金穴铜山,田连州县”注:见黄省曾吴风录、吴履震五茸志逸卷8。“一登科第,即谋肥家,有居官不几时,而家已巨富者有不取财于官,家居而致巨富者。在官则取财于民,家居则取财于乡。”注:林希元:林次崖文集卷8,赠万二尹擢宁海州判序“一叨乡荐,便无穷举人及登科甲,遂钟鸣鼎食,肥马轻裘,非数百万则数十万。”注:明季北略卷12,陈启新疏三大病根这些描述,向人们揭示了,为什么士人在科举之路上,趋之若鹜,拚命攀援的深刻的经济原因。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