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农业改革-《我的三国我当家》


    第(2/3)页

    刘墉感慨道:“在下以前虽知百姓之苦,却不知竟苦难如此;在下亦知安农、兴农之重,却没料到竟重于斯。农业乃世人衣食之源,立足之道,生存之本。俗语说:‘民以食为天,粮以农为主’,一个国家如果连民众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好,何来的发展壮大?只有田里有收成,农民才会安心,社会才会稳定。‘腹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先解决好吃饭问题,使百姓安居乐业,然后才有精力、有可能发展手工业、商业等诸多产业。为何有黄巾之乱?田里无收成而税赋不减,百姓不能生存而朝廷不知放赈救济,天下如何不反?”

    虞翻点点头,叹道:“公子所言极是,粮食关乎社稷之安稳,百姓之生死。只是朝廷灾年未减赋税是真,不知放赈救济却不尽然。如今举国上下,粮仓中大多空空如也,便是面对饥荒却是有心无力啊。”虞翻叹了口气,又道:“公子看晁大夫的应对之策可好?能否按章执行?”

    刘墉正色道:“晁大夫道,‘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然而普天下之土地,大多在地主手中,平常百姓又有多少?因而咱们即便采用晁大夫的‘贵粟’之策,获益的却是有地的富人,受苦的仍是寻常百姓。”

    虞翻轻轻一叹,道:“老夫又何尝不知此中弊端。不知公子有何高见?”

    刘墉拱手道:“在下以为,咱们要做便要做得彻底。办法有三,一是改革田赋。在下原先想的是县衙收入太低,因而改为按比例征收,而今我们不缺那些钱呢,还是改回去按定额征收更妥。只不过税赋要大降,与民实惠。”

    虞翻沉吟片刻,点头道:“这样县里的收入虽减少了些,不过百姓能得到更多好处,可以安心务农,对于一方稳定倒是裨益良多。只是咱们才改为按比例征收,如今又改回去,岂不授人与柄,说县衙朝令夕改,不守信诺?”

    “这个容易。”刘墉早想好应对之策,笑道,“县长可以颁布文告,前面已签订的田土可在‘六十税一’或是定额征收中自选一个较低的解交即可。对于新开垦的土地,所有权归县府所有,县衙与农民签订契约,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农民开垦耕种,田赋按固定额度收取。以前是种得越多,缴得也越多;现在则不同了,种得越多,收成越好,自己所得也就更多,农民得了实惠,安心种田的便多了。”

    虞翻点点头,只听刘墉接着道:“虽说县里在田赋上收入少了,但是出产的农产品却更多了。这些损失我们大可从商业、制造业中征收。另外,农民得了实惠,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便会自觉自愿地参加民团,协助官军搜捕盗贼,安定地方治安。以上措施至少要施行五年,不能反复无常,而致民心不稳。”

    虞翻微笑道:“公子说得有理。还有吗?”

    刘墉笑道:“第二,则是以粮代赋。所有的赋税收取,不要银钱,不要绢帛,只要粟米等农作物。这样一来,商人和作坊要缴税只能向农民去购买,粮食价格岂不是水涨船高?”

    虞翻赞道:“这项可比晁大夫的那个更彻底。不过要小心一些奸商趁机屯积粮食,大发横财。”

    刘墉点头道:“这个自然。咱们还要建立粮仓,出台粮食的政府收购保护价和相应的灾害减免政策。即保证了丰年粮食不掉价,灾年又少交或不交赋税,让利与民,保障农民的利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虞翻笑道:“你这样可让百姓把好处都占尽了,不过这也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买卖。第三呢?”.

    “第三,县里对提高粮食产量、改良品种有成效的实施重奖,促进各项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

    “这个怕是很难。”虞翻一皱眉头,“千百年来便没有多少改善。”

    刘墉笑道:“在下倒有一些法子,可以提高稻米两成左右的产量,并且还有其他收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