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你方登罢我上场-《大时代之1983》
第(2/3)页
……
作为一个能够亲眼目睹戈文手稿的读者,我看了《明朝的那些事儿》数十遍,每一次读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和情怀。
第一次觉得这书写的很风趣,让人在谈笑风生中回顾历史,同时也梳清了明朝的时间顺序,但对于人物详记,往往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第二次便将诸多感人肺腑之处一一发掘,那些印在正史上的刻板记叙,被戈文用心血化成了动人的篇章,让人瞬间泪下。
第三次看到了许多关于当时政治制度的评价背后的现代联系,让自己可以联想历史上相似的地方。同时也似乎真正的看懂了许多朝代的衰亡。中国历史的规律,似乎永远没有变过。
第四遍开始试图找寻相关资料,将没有刻画清晰的地方,通过自己的思维来试图还原,也开始辩证的分析当时人物的一些思想波动。
第五遍后,不仅仅是明史,也将自己以前最喜欢的年代开始重新回顾,试图将曾经淡淡的古板的几行文字,还原成千军万马或侠骨柔肠的画面。
我会重新去看秦末的乱世,重温项羽和刘邦以及其他人物的性格和特征,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断当时的情景,再结合史记的一些记载,自行分析人物的性格,再通过这些性格在当下的一些行为和反应,反推两千年前的那一个个逝去的历史原点。
正如同杨慎的那首临江仙一样: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第六遍呢?
第六遍看的不是什么剧情和开心,这次得到的,其实我自己也没想到。第六遍,我收获的是做人的道理。
我想到了孔夫子的那句:“学而不思则罔”。这第六遍边看边在反思,似乎每看过一个人物,都会自己去思考他的优缺点,再联系上自己,每次都会给自己一些或生活,或工作,或为人处事的一些建议。
这个似乎有点难去解释。
就像你看到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他靠的不仅仅是元末天下大乱的机会,更是自己内心强大和不懈的努力。这在现实中,和那句机会不经意到来得时,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有异曲同工之处。
——海子《新京报》
……
这部书籍让许多中国的年轻人甚至一些长者,懂得了原来历史书籍可以写的这么好看,以前的事情,可以这么精彩的还原,让许多人爱上了读历史。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二十四史的严谨固然无懈可击,但是在改革开放这个大潮流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已经开始加快,有时候我们连自己的人生都来不及思考,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和兴趣精力去静心看那古板的历史。
而戈文用风趣的手法,又不失脱离正史的轨迹,以他自己的笔法,不仅写的风趣幽默,让人读来爱不释手;最重要的是明朝历史里面的人物一个个都还原的栩栩如生,你在看书的时候,甚至可以感受出几百年前的那些鲜活的场景。
从朱元璋落魄时的内心感受和与陈友谅大战前的内心波动,到朱棣造反途中的反复迷茫,再后来朱祁镇的北国流放,朱祁钰对于哥哥的猜忌,再到太子朱见深的软弱性格,和那个最让我感动的能在后宫生活五年,却不被万贵妃发现的小太子朱佑樘,还有明朝大臣的耿直和血性……
——北岛《文汇报》
……
就历史这门学科来看,哪怕是正史典籍也会融入作者的情怀。
《史记》把项羽写进本来只有帝王才能入的本纪,描绘项羽更是夸张的说:项王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这其实都传达了司马迁对项羽个人英雄主义的的崇敬,不以成败论英雄,所以说情感方面作者总会有倾向性。
传统正派的封建官吏像司马迁,魏征,欧阳修等等。他们在写史的时候都有很强的责任感,为天下计,秉笔直书,以警鉴后人。话说回来,哪怕是正史,史官在政治重压下一定能畅所欲言的还原历史吗?
《高祖本纪》写高祖未出生之前,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交合。其实这正是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一种妥协。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真实性的问题,我们不能认为戈文在书中投入了自身的情感就认为这本书不真实,我想更重要的是——
我们每个听众在这部书中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对道义的理解,有对于谦、左光斗师生、杨链、黄宗羲们的叹惋,对明代知识分子为国家大义舍身赴死那股气节的崇敬,这些都让我们读完心中充满力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