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错,这正是戈文的最后一击。 两周前他连续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科幻小说。都是极具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的作品,在这样的强硬的证据之下,评论界已经终止了他们的喧嚣,至于那些阶级斗争之类的恶意攻击口号,早在精神清污运动被制止之后已经没有了市场。 至于科学界…… 戈文已经敏锐的发现自那几篇刻画和反应科学研究题材的科幻小说发表之后,科学界的声音同样越来越低,想来他们也知道自己是错的了。这些人不像是评论界的那些老顽固,砂锅煮羊头,眼都烂了嘴还硬着!但凡从事科研工作,都是些性格耿直。对错观念十分明确的家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一切看证据。一切看事实,不会死搅蛮缠。 就算还有一些科研工作者还坚持认为科幻小说是科普作品,那也没有关系,只要把他们依仗的钱学森说服了,那就万事皆休了。 所以戈文准备继续和钱学森老先生好好在讨论一下这个科幻小说的好坏问题! …… 钱学森老先生认为科幻是一个坏东西,他觉得科学是严谨的。幻想却没有科学的规范,所以科幻是反科学、伪科学…… 所以我要向钱学森老先生说的是——今日的科幻就是明日的科技。 1944年底美国发表了一篇科幻小说,精确地描述了原子弹的功能。小说当即引起了美**方的强烈震动,为此展开了一场调查。调查结论是,“曼哈顿计划”不存在任何泄密行为,小说中的描写只是作者幸运地“推测”出来的。 几个月后,世界上第一颗真正的原子弹爆炸了。杂志主编们将此事作为树立科幻严肃性的实例反复使用。科幻史家认为,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清晰地揭示了科学幻想与科学事实之间的联系。科幻的“前瞻性”甚至成了一种习惯性思维模式。当今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诸如“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之类的字句并不罕见。 前些天发表在《文汇报》上的科幻小说《地火》中的技术构想在三日前得到了中国能源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曹侃同志的认可。曹侃院士认为将煤层直接在地底燃烧然后输出能量的构思在未来很有可能实现,他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值得科研工作者们研究。 由此可见幻想是可以照进现实的。 只不过有时候是直射,有时候是折射,有时候甚至是反射。 …… 中国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科技进步是关键。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取决于其国民整体的科学素养。而科幻小说恰好可以借通俗易懂的小说形式,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冷冰冰的科学术语变得生动有趣。 而且科幻小说可以培养读者对科学技术方面的兴趣,可以为国家培养热爱科学的潜在人才。比如前几日《羊城晚报》选登的一封读者来信中写道,他看了《朝闻道》后决定大学选学理论物理学专业,这难道不能证明科幻小说并不是个坏东西吗? …… 早在1903年,鲁迅先生就在《月界旅行辩言》中提出“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小灵通漫游记》销量达几百万份之多,这足以证明读者想看科幻,需要科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