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我要去敦煌!【第四更,求月票】-《大时代之1983》


    第(2/3)页

    抱着平静和沉稳的心态,戈文并没有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打扰,没有了自己这个主角,想来那些争论会很快消失吧。

    可是这一天的晚上,戈文的注意力却再次回到了一篇关于自己散文的评论上。

    这篇评论的重点并不是自己的散文,也不是什么戈式散文的名头,而是详详细细的描述了作者亲身去敦煌窟游览时脑海里浮过自己那两篇散文的经历,睹物思文,由文去睹物,这样子的文章说是评论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作者的一个游记。

    这个作者在游记中除了赞叹戈文的散文写得情景交融之外,更主要的是抒发了他对于敦煌文化的痴迷和眷恋,对于一直默默的坚守在敦煌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埋头研究的敦煌学者们的敬仰和尊敬。

    他说,只要亲自到了这里,你才会明白为何戈文会在《道士塔》末尾会说,现在“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说法得到了改变。

    他说,只有亲自到了这里,你才会明白为何戈文会在《莫高窟》的结尾说,“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那些隐姓埋名、奉献了自己青春的研究者们他们当之无愧的是祖国能够在世界上扬名吐气的基础!敦煌学在他们的手中荣归了故里,历史上有黑暗不用怕,王道士无意间犯下了滔天的过错也不用怕,只要中国有这些像研究敦煌学的专家们的存在,中国就无所畏惧,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最东方!

    我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名毕业生,我要去敦煌,我要和这些让我崇拜的人一起工作!

    ——这是这个作者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

    戈文很欣慰,也很自豪,自己写这些散文的目的不就是希望能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和爱国热情吗?如此一篇文章让他看到了自己原本期待发生的事情。或许这个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会在敦煌那片荒凉的土地上埋没一辈子,可是中国不就是需要这方方面面勇于贡献自己的人才吗?言语上的争锋总会在行动中暴露出来,一个人只有成为思想者成为行动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这个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正是如此!

    看过了这篇评论之后,戈文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国家不能仅仅靠着国民身体的强健而兴盛,更重要的是国民精神和意志。自己原本想要成为一个作家除了心中的爱好之外,不就是想要让自己的文章让自己的言行来改变更多的人吗?

    呼,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呢!

    与此同时,在戈文在家里阅读着《文汇报》副刊刊登的这篇由一个北京大学毕业生写的文章时,巴金同样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这个电话的主人很特别,他正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

    段文杰除了是敦煌研究院院长之外,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理事,全国政协委员,自然和巴金相识,而戈文在写《道士塔》的时候,想要咨询一些关于莫高窟的史料,当时巴金给他的电话号码正是段文杰的办公室电话,《道士塔》结尾所说的日本专家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故事,正是段文杰亲身经历的事情,也是他转述给戈文的。

    电话里,段文杰很高兴,一接通电话,他就笑着对电话这头的巴金说道:“巴老,感谢你那个弟子啊,那个叫做戈文的小伙子两篇散文的威力都比得上原子弹了。你不知道啊,这些天报名来我们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年轻同志可真多。等这批新同志到位以后,我们研究所的人员就一下子充沛多了,以后就能实施对莫高窟大规模的维修保护工作了,就是石窟资料的全面调查、石窟艺术、考古、佛教内容等研究工作也能同步展开,这可都是你那位小弟子的功劳哦。”

    “哦?是吗?”巴金的脸上先是惊讶然后就露出了微笑,没想到受到鼓舞的年轻人还是有的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