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冰心先生的评论-《大时代之1983》
第(2/3)页
******************
开始陆陆续续的有报纸、杂志转载了9月《收获》上戈文的这篇《道士塔》,开始有关于《道士塔》的文学评论文章出现在了各种专栏中。
戈文的这篇《道士塔》刷新了散文叙述的一般模式。他站在历史高度,以记叙生动感人的史料、掌故作基础,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式,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文章意蕴深隽、语言雅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文汇报》
作为一份有着悠久历史隶属于**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报纸,《文汇报》在80年代的中国有着极其广泛的读者,是国内一家有着很大知名度的大型综合性日报。其副版的“每周讲演”、“论苑”、“学林”、“文艺百家”、“书缘”等专栏一直都拥有着很高的名气。而就在9月3日,《文汇报》副版的“文艺百家”栏目意外的邀请到国内著名的散文大家冰心女士撰写了文学评论来分析戈文的这篇《道士塔》,这样的事情真的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提起冰心先生,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出《童年》、《笑》、《小桔灯》……,她是中国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第一篇散文《笑》一发表就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抓住了所有读者的心,更被誉为是五四之后最具美学价值的第一篇散文。
就是这样一个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老前辈、老作家突然间站出来评价戈文的这篇散文,可想而知引起的轰动是多么的巨大!
“戈文同志的这篇文章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呻吟着。
透过戈文的这篇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而且更深刻地蕴藏着爱国的内涵。
戈文的这篇《道士塔》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在他那里,文化如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滚滚浪涛,推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1980年的7月份,中央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新口号,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改变了过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态度。于是文艺界、文学界开始了百花齐放的争鸣,文坛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欣欣向荣起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朦胧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层出不群,开始在中国的文坛激荡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