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人口迁入-《文科大唐》
第(2/3)页
古代人口迁移并不多,因为古代的农耕社会,只要土地质量相差不大,那去哪里每年收成都是差不多的。古代没有各种户口福利,古代的人口不管是去哪里都是一个个的普通小老百姓,几乎是都是付出,没有什么社会福利的。
所以古代百姓不喜欢迁移,可是后世正好相反。后世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跑,城市人口往大城市跑,大城市的人口往国外跑。这个其实主要也就是这个户口的“福利”在作祟,哪怕是“国籍”其实也是一种户口,所以这个户口所拥有的各种社会福利,这个才是大家所重视的。
时不凡在万年县实行了这个医疗互助方案,这个绝对是一个好政策,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福利政策。在本地免费看病,可以报销百分之五十药材费用,这样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危机了。在万年县生活,可以获得长久的安宁,他们当然不愿意在原地住了。
尤其是这个地方人口不多,几乎周围几个县的百姓多少也多是沾亲带故的,所以有了好事自然要办法拉着亲戚一起共享。所以当政策推出之后,很多人也都选择了通知周围的亲朋好友一起搬来,这样可以让他们一起享受这个福利。
“原来是被这个医疗互助吸引过来的,怪不得呢!一个地方的社会福利,对于外地的人口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这个还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医疗互助,都吸引了这些人过来?不过以后如果有了更多的社会保障福利,那不知道能够增加多少人口呢?”
时不凡知道这个医疗互助其实只是一个他们百姓自己之间的互助,不过这个互助也是有条件的。那也就是打破过去那种以一家一户为独立经济体的小农经济模式,因为按照过去那种小农经济模式自然是各扫门前雪,不会有什么互助的情况。而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每一个人之间对于别的家庭的依赖性并不大,所以这样他们很难联合起来一起共同面对危机。为什么后世城市人比较容易接受这种社会保险。很大程度上因为城市并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城市人口对于他人的依赖很强。在城市里面,没有人能够不依赖别人生存。在家要电,而电能还是依靠发电。自来水等等,各种物质和服务都是互相依赖的,这样让大家成为了一个整体。
只有在整个都是一个整体,互相依赖的模式之下才能够让他们把这些钱拿出来作为互助。如果时不凡没有打破过去那种小农经济模式,想要他们拿出来这些粮食,他们肯定不愿意的,人口之间依赖性不大,这样反而会让他们关系非常松散,自私的一面得到了最大的放大。反而是依赖性很强,那这样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舍弃一些来互助。
“你们先停止接受入户,这个事情恐怕用不了多久,朝廷也都会过问了。我们万年县还有周围几个县都是京县,所以就在天子脚下,朝廷不可能不过问的。你们先停止让人入户,接下来把矛盾上交,让朝廷来解决好了。”
“不过,我们现在改变一下,过去那个每户一石粮食的标准有些问题。这个每一户一石粮食,那这样可是每一户的人口都不太一样。所以我们这样做确实不合适的,比如说那些世家大族名义上是一户人,可是事实上上千口人都有,这样肯定不行的。所以把缴纳粮食的标准改变一下,从过去的按户口缴纳,改变成为按人口缴纳。一个人口每年缴纳两斗粮食,这样才能够获得这个医疗互助。”时不凡说道。
时不凡发现了漏洞,那也就是古代的户口其实比起后世大了很多。后世一户人家往往也就是不会超过五个人,而哪怕子女多的一般也都绝对不会超过十个。可是古代不同,一些古代的大家族一户人甚至可以达到上千人啊!
古代的大家族不提倡分家,甚至现在一些大家族数千口人了,可是名义上还是一个户口。如果这种户口也是每年缴纳一石的粮食,也都可以享互助待遇,那绝对是亏到了姥姥家了。所以改变是必然的,从过去的一户人一石,改变成为现在的每一个人每年两斗,这样算是避免了这个漏洞。
不然时不凡这个政策可是推行不下去的,时不凡丝毫不怀疑中国百姓钻政策漏洞的能力,中国百姓钻政策漏洞可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如果还是以户作为单位,那恐怕到时候一户有上万人也都不是不可能发生,这样可就是麻烦了。
尤其是现在采用了合作社的生产方式,跟过去的小农经济不同了,这样到时候一户人过多也都已是之间无法有效的发现。所以既然改变了生产模式,从过去的小农经济已经进化了,那统计方法也是要跟着改变。从过去的按照户来计算,现在应该按人口来计算了。生产模式的改变那社会也要跟着改变,不然必然会无法适应最后出问题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