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唐朝版生产合作社(四)-《文科大唐》


    第(2/3)页

    大家吵成了一锅粥,显然时不凡并不奇怪。时不凡认为中国古代的人,其实并不笨,只不过是没有收到了那么多后世的专业教育而已。甚至他们自己再生产生活当中也都会进行改造,改造自己的生产工具。虽然这种过程非常原始,可是古今中外的科学发展,哪一个不是从原始走向了正规,从基础走到了高层。没有这些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当中的积累,自然没有后世那么高大的“科技树”。

    时不凡虽然不太懂得具体到科技发明,可是他却明白科技的发展历程。科技发展都是从普通百姓改造自己的生产生活工具开始的,当生产力足够了之后,最后逐步形成了相应的分工,有人专门负责研究科技了。有专人负责科技研究,那是因为生产力足够,再加上大家都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科技发展了能够更好地生产。

    可是在小农经济里面,大家首先的都是顾忌自己家,而不是在考虑为“大家”一起努力。因为哪怕自己总结了一些生产方式,可是拿出来贡献,却没有好处。拿出来贡献给了大家,别人无偿使用,这样岂不是在让自己损失?人类都是自私的,尤其是这种小农经济的模式那些人更是把自私发展到了极点。别热收成多了,粮食价格自然下降了。当大家收成都多了,那自然是大家都损失。

    虽然古人未必懂得多么高深的经济学,可是谷贱伤农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当大家都把自己的方式藏私,这样无法能形成合力。一旦把这些所有的“妙招”都给集合起来一起使用,足以在农业生产上形成质的变化。

    “这个贡献出来获得奖金,也算是相对原始一些的专利了。虽然没有专利那种指定保护期,而且奖励也只是一次性奖励,可是也算是一种进步。让所有受益者一起分摊这个奖励支出,也算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虽然单笔奖励看起来数字不少,可是却分摊到了很多人身上,这样未必会多到哪里去!而当得到了大笔的奖励,那这样研究新式生产方法的热情一定会很高,这样应该能带动科技发展。虽然未必有专利好,可是目前还是比较原始,不可能直接用专利方法。以后说不定会演化成为专利了。”时不凡想道。

    这些百姓也都纷纷开始把自己平日里面祖辈流传下来的“妙招”来进行了贡献出来,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获得奖励。而时不凡粗略了统计一下,这些百姓贡献出来的妙招居然都不下一百种。虽然这些都不是什么太过于革命性的变化,无法能够一发明出来震惊天下那种进步。可是如果把这些妙招都用上,那耕地效率可以再次提高两成以上,而更省力,花费的力气更少。

    再加上这些大家一起贡献出来的选种经验,然后汇集了那些多年种地的老农的分析,亩产至少可以提升达到过去的一点三倍。再加上以后一代代的选出良种,那产量一定会更高。

    虽然这一百多种看起来每一样都不高,都并非是革命性的变化,可是加起来可是不少了。

    “这个还是三千户里面,居然都有一百多种小‘妙招’了,如果以后扩大到了全国,那不知道有多少各家各户独特的妙招了。如果都用上了,那绝对是引起生产力大变革的好机会啊!这才三千多户都有一百多个,那全国有多少,不知道了!”

    时不凡接着说:”这样吧,你们专门选出一些有经验的人,在这个合作社里面专门负责去研究这个生产方法。就暂时脱离生产,然后专门研究这个妙招。如果研究出来了更多种田的好点子,那可以获得大家一起出资奖励。不过,这个奖励要隔年发放,因为这个奖励不会马上发放,要按照农时进行计算。这样不但可以进行大家一起试验,是否行得通。如果行的通,也都可以发放奖励,也方便我们进行计算奖励份额!”

    大家对于这个隔年发放的方式没有什么意见,第一年只是领取最基本的粮食,够养活自己和家人就行了。以后大家想要获得更多,那就要拿出成果。那些农户对于奖励那些研究出更好的种田方法的人,给予他们奖励也是正常的,毕竟任何农户都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有了更好的耕种方法,虽然自己短时间付出一部分,可是长远来看却明显是获得更多,他们当然愿意了。

    这样这个生产合作社的研究部门也都再次建立起来了,虽然人数不多,也都不专业。可是人类历史也就是从非专业到专业的转变,从分工粗糙到分工精细的转变。职业的划分,各种专业,其实也多是人类在生产当中的一种“分工”。那种所谓强调是否专业,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专业只是一种分工,如果只是为了专业而“专业”,忽略了专业的社会分工的本质,那其实也是南辕北辙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