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红薯是催命符-《文科大唐》
第(2/3)页
无数个例子也都证明了统治阶级是不可能牺牲自己利益去救助百姓的,就在隋朝时期,天下大乱,可是各大粮仓的粮食却被隋朝贵族牢牢地锁在仓库里面,不愿意拿出来救济百姓。这个时候可想而知,当唐朝取代隋朝之后,隋朝那些粮仓里面的粮食居然用到了贞观末期,这个真的非常搞笑。
可想而知那些统治阶级宁可房这些物质损失,也都不愿意发放给百姓,因为他们要维持他们的高额利润。虽然他们未必懂得经济学,可是这点粗浅的市场需求决定价格是肯定的。所以他们宁可让百姓挨饿,自己销毁那些食物,也都不愿意发放给百姓填饱肚子。因为销毁物资,只是损失物资,可是如果给百姓缓解了他们的吃饭需求,那自己别的物资的市场价格肯定也都会受损。
这个也就是统治阶级的冷酷,指望他们开仓放粮,那真的是想坏了脑子。哪怕有了红薯,那封建地主肯定反而会更加变本加厉的盘剥百姓,不会因此对百姓怜悯。
虽然皇帝高高在上,看起来权力很大。可是皇帝不过是一个阶级的最高代言人而已,皇帝哪怕加上皇族,能够有几个人?哪怕他想要开仓放粮,可是那些掌握地方统治权的士族和各种地方统治者,他们就不会阳奉阴违吗?别以为皇帝一声令下全国都要听,这种中央政策到了地方走样的,也都不在少数,古代更甚。所以皇帝下令放粮,地方官可以完全不听,你皇帝难道还能够把所有官员砍了脑袋吗?
“果然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种把自己的生死存亡寄托于统治者的怜悯的想法,真的是很傻很天真啊!红薯救不了封建王朝,用红薯来挽救封建王朝,那不过是寿星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红薯必然是封建王朝的催命符,没有红薯也许能够维持二百年以上,可是有了红薯也许一百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维持不了。推动历史,必然是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进步了,那社会体制必然会进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也就是不变的道理。从当年人类第一次分工,产生了农业和牧业,后来的几次分工,无不是生产力的该概念。中国从三皇五帝的禅让制,到后来的奴隶制,甚至封建制,无不是生产力在推动的。先进的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生产力,这样是必然的趋势,居然有人想要用更先进的生产力来维护更腐朽的体制,这个根本不可能。至于说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统治者的怜悯,哎”时不凡最后在这份统计数据,终于叹了口气。
时不凡看了看这些数据,开始琢磨脑袋如何能够提升农业生产力了。他知道自己既然负责了农业,那想要做出业绩必然要提高粮食产量,可是提高粮食产量,哪里是那么容易的。时不凡不是研究农业学的,也不是研究生物学的,自然无法弄出什么高产粮食。
“真是,我居然没有红薯一起穿越,玩个屁啊!如果我有红薯,我直接种出一个奇迹,到时候那些古代的经济学白痴足以忽悠他们了。到时候,他们那些封建官僚贵族根本不知道这个红薯将会是他们的催命符,那个时候他们还傻乎乎的以为粮食增产,那个是天下祥瑞呢!到时候我升官的升官,进爵的进爵,坐看封建时代覆灭。那个时候,我让我儿子孙子去领导革命,你大爷的那个时候我也让我儿子或者孙子当一次革命伟人!可惜啊,同人不同命啊,都是穿越者,你大爷的一个个红薯来了,我却没有红薯,真是难度太高啊!这剧本该怎么玩下去,难啊!”时不凡抓着脑袋想道。
这个没有红薯,怎么提高粮食产量,这个太难了。红薯这种玩法简单粗暴,并且足以让封建王朝提前一千多年被埋葬,可惜时不凡就是没有这个玩意啊!
时不凡再次后悔,自己居然是一个文科生,虽然懂得一些不太深入的数学和一点点初中级别的理科知识。可是他发现自己真的不够用啊!发明这个发明那个的他做不到,他不过是一个理论上的巨人,可是在实际操作当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痴。他哪怕学习经济学,也是宏观经济学,并非是微观的。
“这个接下来的剧情怎么玩,怎么提高粮食产量,那可真的是要看真本事了!没有办法用红薯作弊,那看看真本事是怎么玩的!”时不凡想道。
“张县令,我打算去下乡,去做一个调查!”时不凡说道。
“哦?你要下乡干什么?”县令张宏问道。
时不凡回答:“既然张县令让我负责农事,那我自然要去下面看看百姓是如何耕种的,这我才能够更好的帮助百姓增产增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承认我不是从事农事出身,可是我却也都必须要真正了解百姓农耕,这样才能真正的知道百姓疾苦,知道真正百姓需要什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