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分管农事-《文科大唐》


    第(2/3)页

    所以这个农业也都是如此,这个农业实在是太普遍了,几乎是普遍到了人人都“忽视”的地步了。古代农业都是这么千篇一律,每年春种秋收,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虽然有些时候风调雨顺,带来了增产,可是这个是上天的功劳,不是你的地方官的功劳。至于一旦出了事情,那你这个地方官就要背黑锅了。尤其是在生产力相对恒定,没有合适的良种,没有产量更高的粮食物质的情况下,百姓是很难能够获得粮食生产的明显提高的。

    “古代没有什么科学育种,更没有人专门去研究生物学和农业学,更没有人专门去研究选中育种的各种农业技术。完全是按照这种传统的小农经济来进行,一代代的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耕种,最后粮食产量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有巨大的提高。所以说不管是官府是否插手农业,那事实上在这个生产力科技无法达到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再加上小农经济的问题,不管官府是否有什么特殊政策,那短时间之内粮食亩产也都无法能够快速提升。所以这样才是负责农业没有功劳的缘故,没有显眼的功劳,那如何能获得升迁呢?”时不凡心里面苦笑。

    古代虽然说是重视农业,可是纵观整个古代历史,有几个官员能够是真正依靠做好农业升迁的?如果翻阅一下古代官员升迁的缘故和理由,真正的在农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官员是极少数。所以说古代虽然号称重视农业,可是事实上真正因为农业做好了升迁的官员事实并不多。皇帝亲耕表明重视农业,可是事实上农业太基础了,往往有些时候太过于基础东西,反而让人容易忽略了。

    农业说到底是一个“变动”不大的东西,古代的农业进步,是非常缓慢的,没有太多的条件能够让农业快速进步。不管你是否努力,农业进步都不够“凸显”,一个无法凸显出来,无法让大家眼前一亮的功劳,那如何能够被人们所重视?虽然政府往往都口口声声说重视基层,重视那些基础的东西。可是往往视野所看到的,也就是那些光鲜的。

    就像是后世,很多新闻都把目光的重点投向了大学,却很少有人关心小学中学这个基础的东西。绝大部分人都是往顶层看,却很少有人真正的往底层的基础上看。大家都关注大学,可是事实上没有基层的基础教育,那大学这种高等教育也都无法维持。很多人都关心高精尖的技术,可是如果没有那些普通的中低端产品,自然无法能够维持高级的东西。

    古代的农业太基础了,正因为太基础才让大家都忽视了。古代官员升迁的手段很多时候靠着一个文章,写好了一个文章之后也都获得升迁。有些是靠着给皇帝或者上司出主意,解决一些困难而获得升迁。甚至很多很多,可是绝大部分都和农业无关系,因为农业想要进步太难,尤其是古代这种经济和社会模式,那想要短时间之内突飞猛进的进步,几乎不可能。

    “怎么做出一个业绩?如果没有足够的业绩,那接下来我可真的是要呆死在了这里了。没有业绩,那我恐怕很难有离开这个倒霉的位置的机会。哪怕人家要提拔我,也要那出一些过得去的成绩,不然提拔也都没有借口啊!”时不凡想了想。

    时不凡接着把这个县衙里面的各种土地资料也都拿了出来,熟悉了一下这个附近的情况。这个万年县的地方位置还是不错的,地处于长安附近,正好属于关中平原,如果说农业还是非常不错的。可是如果作为首都,那明显不合适。唐朝中期之后经济发达,各种商业人口也都来到了唐朝首都长安。

    可是光是依靠关中平原,却明显无法能够承载起那么多非农业人口的压力。这个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唐高宗和武则天迁都洛阳的原因,长安的非农业人口越来越多,长安附近粮食产量无法承载。反而迁都了洛阳之后,全国各地的粮食可以从大运河运送过来补充,交通方便了很多,自然是迁都洛阳的最重要原因了。

    “长安的土地目前还是相对平均,每一户人家有二十亩永业田,八十亩口分田。这个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结合,这样以户为单位,每个成年男丁和一个妇女成婚之后算是一户,一户采用男耕女织的手段作为生产手段。每一户人家,一百亩土地,每年亩产居然不过是一石,再加上交税每年两石。而按照大概百姓目前的户口,每一户人家平均五个人,那五个人这个还是算少的。古代没有足够油脂的情况下,平均每人每天消耗四斤粮食,一天也就是二十斤。这样算起来一年正常情况下所生产的粮食,也就是刚好够普通百姓一年半的口粮。也就是说哪怕百姓别的东西都不购买,那也只是能够剩下半年的口粮了。”

    “可是事实并不可能,百姓不可能只是满足吃的需要,这样说还要购买别的东西。如果家庭人口更多一些,那这些粮食也都非常危险了,一户人家恩格尔指数已经到了百分之六十六以上。这么高的恩格尔指数,抗风险能力肯定很差,怪不得古代那么容易出问题,恩格尔指数都到了这个情况,在家土地稍微兼并一下,那不出问题才怪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