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灭门案-《大明阁臣》


    第(2/3)页

    陈瑀不晓得,为什么这些人总能将事情的本末倒置,明明这件事情的本质是,谁该为那一百五十余口人的性命买单!

    大理寺最后给出的处理意见是,这千亩良田归于张侯爷,可笑的是竟然又从其他地方分二千顷良田给周寿。

    毕竟是涉及到皇勋宗室,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我们先来说一下这勋戚,这是一些因军功被封为公、侯、伯,或者是因为椒房之亲获封的勋臣和贵戚。

    这些人遍布在大明畿内各地,且数量及其的庞大,国家每年还会为其发放十分肥沃的俸米,不仅仅如此,更加可怕的是,这些家伙还具有世袭制度。

    换句话说,只要你投胎投的好,投到了这些人家,那么你后半辈子根本就不需要奋斗,等着每天上街遛狗调戏良家妇女就好了。

    我相信这是很多人一生的目标,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群人在,大明每年供奉这些白痴的粮食能达到数百万石之多!

    这些人最起码他们的老子的老子等等还为国家立过军功,可还有另一群人就更加的厉害了,这些人自太祖皇帝就存在,一直祸害到了一两百年后,依然坚挺在大明全国各地。

    这种人就是皇室,不是每个皇帝的儿子最后都能成为皇帝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成为了藩王。

    这些藩王也是很猛的,最勇猛的自然是属朱老四,这家伙竟然能以藩王的身份夺得了大明天下,终明之世,怕也有且只有他一人,当然这是少数,不是每个藩王都能成为皇帝的,当然后面那个藩王,我们另说。

    成不了皇帝的藩王,在成年之后就会依照分封,到各地方去就藩,也就是开始了混吃等死的日子。

    当然这些人在封地自然也不会闲着,贪污兼并土地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乐趣,这还不够,在就藩的时候,皇帝还会赏赐他们王庄,比如晋王赏了七千余顷,崇王赏赐多达一万余顷等等多不胜数。

    除了上面的二种人,还有一种更加的不得了,这种人我们称之为读书人,说起来有点讽刺,读书嘛,不就是为了成为文天祥那样的“惶恐滩口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类的名臣么?

    不好意思,或许大多数读书人起初都有这样的抱负,可是玩弄政治久了,什么留取丹心照汗青?扯他娘的吊毛蛋。

    和人家说这些,人家只能说你这厮的精神追求太低了,这时候得志的读书人精神日趋于求田问舍,他们千方百计兼并土地。

    河南缙绅之家,率以田庐仆从相雄长,田之多者千余顷,少亦不下五七百顷。江浙权豪庄田,阡陌连亘,一家而兼十家之产。

    福建地区,仕宦富室,相竞畜田,贪官势族,有畛遍于邻境者,至于连疆之变,罗而取之;无主之业,嘱而丐之;寺观香火之奉,强而寇之;黄云遍野,正粒盈艘,十九皆大姓之物。

    民有产者无几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