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农田-《农明》
第(3/3)页
不管是比背景,还是比家产,高仲比那些所谓寒门都差了许多。
最关键的是:进学,更是将高仲拦在了士林之外。因为这十里八村之中只有周生一个乡塾教书先生,几乎是垄断了村子的学童读书之路,不然周生也不可能的一下子乌鸦变凤凰了。
照着周生一家和他们一家的状态,日后想要读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可是这里是大明朝,尤其是在明末,战乱纷飞的,有一个秀才、举人的身份将来自保才有底气。
所以看来看去,在这个时候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找谁呢?”
高仲皱了一下眉头,看着手里的红薯和土豆说道。
而今想要蒙学还是有其他的法子,或者去大家族的私塾,可毕竟那是人家家族培养后人的地方,旁的人关系不够可是不能进入的;再或者去找一个愿意教导自己的,这是最好,最简单的法子。
“找谁呢?”
大家族的私塾自然是不用想了,偌大一个涪州城秀才无数,举子一人,哪有什么读书的望族?所以不用多想高仲还是决定去找一个能够教导自己的读书先生。
其实识字对于高仲而言其实难度不大,毕竟穿越者加成在这里,而且后世的简体字虽然简化了不少,但是这样对于文字的熟悉程度也比一般人强劲不少。
蒙学识字什么的对于高仲难度不是很大,真正有难度的是四书五经、八股取士,在后世之中虽然也学了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的论语句子,但是对于四书五经这类东西高仲是根本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
更别说传说中的四书五经,即便是穿越到了明朝高仲也说不全什么是四书什么是五经。
所以,自己得进入到体制内才行啊。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过了晌午,太阳红火的挂在天空,坐在树荫下的杨三老已经迷瞪着眼睡去了,竹屋里的张与可依旧在拿着书本研读,而在他一旁的书童也是迷迷糊糊的低着头,开始钓鱼……
看了看张与可,高仲咧嘴一笑,天上掉下来的文曲星就在这里,自己何苦去舍近求远?
又瞅了一眼熟睡过去的杨三老,高仲爬出了背篓,一路小跑着来到了竹屋外。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不知焉?”
虽然书童已经熟睡可张与可依旧坐在竹屋里拿着《中庸》研读,每读一句便停顿一下,细细品味其中寓意,觉着自己已然懂了不少之后才继续读下去。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不知焉?”
就在此时,张与可话音刚落,竹屋外便传来了一个轻灵的稚童声音,重复着他的话。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