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文渊阁-《枭将》


    第(2/3)页

    赵公公以一副谨肃地神情慢慢扫向阁员们,轻声说道,“辽东战事吃紧,朝廷今年又落下极大的亏空,皇上正心烦这事,眼下国事维艰,还需诸公同舟共济。”

    正说间,殿内的两个太监双手使暗劲抬起门,慢慢移开殿门,殿门像是一块徐徐展开的幕布,没有发出一丁点儿声响。赵公公和五六个阁员轻轻步入殿内。

    大殿正中摆放着一把龙椅,两边的扶手雕刻着精致的龙头,龙椅上坐着个中年人——大赵贞元帝宋宇仁。两侧的四根大柱中间各摆放着一条长案,案上堆满卷册文书,并齐齐整整地摆放着笔墨纸砚但没有座椅。

    四根大柱后摆放着四座铜炉炉子里烧着火碳。火炭散发出的热量是大殿内温暖如春。

    阁员们恭恭敬敬地上前朝龙椅上的中年人齐刷刷跪下叩头。中年人虚抬了抬手示意他们站到各自的位置上。

    “徐阁老,开始吧。”宋宇仁下令开始会议。

    站在左案案首的首辅徐鸿谦清了清嗓子,以恭谨的口吻说道,“今年六月江南九府大涝,八月陕西大旱,九月陕西流民举事,年底又摊上辽东战事,赖皇上宵衣旰食,今年才挺了过来,现今我大赵挺过了最艰难的年岁,圣上英明,天佑我大赵,只要君臣同舟共济,局势定然能够好转,中兴我大赵指日可待。”

    徐鸿谦打着官腔,没有一句话是紧要的。宋宇仁没有说话,目光一直停留在案前的帐册上。

    “东南的洪涝,陕西的大旱,闽广倭寇作乱,再加上辽东的战事的军费,仅今年一年的亏空就达七百四十万两之巨,加上往年的亏空,我大赵亏空达两千四万两白银。”右案案首的次辅吕宗成接过徐鸿谦的话茬,“眼下说度过难关还为时尚早,陕西流寇又起,七座县城失守,大有燎原之势,而彭总督又调任辽东,陕西的局势实在堪忧。”

    调任彭朝栋陕西总督为辽东总督是徐鸿谦上的奏疏,见吕宗成将矛头指向自己,徐鸿谦立马反击,“今年朝廷亏空七百四十万,辽东镇军的军费就占了三百二十万,前总督高广北伐不成,反丧师丢地,辽东的残局唯有彭总督有能力收拾。至于陕西的流寇作乱不过是疥癣之疾,又何来能成燎原之势一说,次辅这是唯恐天下不乱吗?今年没有高广兵败,又哪来的那么多亏空!”

    听到高广这个名字,宋宇仁眉头一皱,提起朱笔在纸上写下着逮治高广回京问罪。

    宋宇仁写完抬头,目光落在户部尚书苏恪身上,“苏爱卿主管户部,苏爱卿,你说说看吧。”

    “今年江南九府的赋税是收不上来了,眼下边军欠响近十年,军心涣散,伪辽虎视眈眈。依臣愚见还是先补上些边军的欠饷以安定军心。”苏恪紧张地用眼角地余光看了看宋宇仁一眼,见宋宇仁点头,又继续开口说了下去,“只是眼下赋税收不上来,亏空不能补上。皇上仁慈,念及民生艰难,又不忍加派赋税,要补亏空唯有加收商税一途。”

    “这倒是个法子。”宋宇仁赞同苏恪想法。

    说到要摊派商税,吕宗成站出来反对,“此事万万不可,太祖立国有祖训,朝廷不可与民争利……”

    “好了。”宋宇仁不耐烦地打断了吕宗成的话。可听到祖制二字之时又犹豫不决。

    “皇上。”见宋宇仁犹豫不决,徐鸿谦站了出来,“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太祖皇帝有不可与民争利之祖训不假,但皇上加派商税也是为保我大赵之江山社稷,倘若二祖列宗泉下有知定能体谅皇上。皇上宵衣旰食还不是为了祖宗江山,天下万民?暂累天下苍生一年,天下苍生也能体谅皇上的难处。臣以为加派商税一事可行,江南九府虽说闹大涝,但商人还不至于到活不下去的地步,臣还曾听闻江南一带巨商豪富,生活奢靡,动辄一掷千金,锦衣玉食,招摇过市,屡有僭越之举,加派商税一年有何不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