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落第有升-《大宋一品官》
第(2/3)页
蒋缜一听,哪还呆得住?冲他作个揖,再跟李昂打个招呼,转身就走。
“二郎哪里去?我锅里做着热汤饼,你吃了再走啊。”
“谢伯母赐饭,侄儿还有要紧事,改日再来叨扰。”
孟氏站在门外擦着手,随口问道:“你们爷子三个说什么体己话呢?蒋二郎怎走得这般匆忙?”
李柏长叹一声,看着儿子,又是欣慰又是感伤:“孩儿们也要上考场了”
此后一连数日,这位素来万事不操心的人都在为儿子的参考手续奔走。
一是保状,与读县学的本家尊属保状不同,参加正式科举考试,需要“什伍相保”,说简单点就是你户籍所在地的左邻右舍,由他们来担保应试之人不在“七不准”之列,出了问题大家一起连坐。
二是解牒,也就是应试举人通过解试或免除解试的官方凭证。
三是家状,亦即个人资料,除填写姓名、年龄、籍贯外,还要注明是否成婚,父母是否健在,参加科考的次数,以及从曾祖父到父亲的仕官情况。
宋初曾规定,有官人应锁厅试,先要由所属长官奏名,得到皇帝许可后才能取解。不过李昂不但有官,还同时被免解,也就不必走这一流程。如果有人非要较真为难,直接出示赵官家封赏的敕书即可。
手续齐全后不算完,还得准备衣物、文具、药品、被褥,甚至炭火林林总总不下数十样,李柏唯恐到了庐州后这些东西有市无价,便和孟氏一股脑全备齐,并不许儿子插手分毫。
李昂则利用这段时间作最后的突击,当然,都到这时候了,再关起门来苦读意义已经不大,主要是和师长同学切磋交流。
新任知府罗兴为表重视,还专门组织了几个文会,请境内的饱学之士,科场前辈之类出来给菜鸟们指点一二。
有位致仕的枢密都承旨看了李昂的文章后评价说,即便过省,也不会有好的甲第和名次,充其量也就是四五甲的同进士,建议再磨练几年。
直到春节当天,李昂才掩了书卷,和李柏一起隆重祭祖,正式向先人通禀即将赴考,乞求祖先庇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