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战前-《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第(2/3)页

    除了士兵久战思归,石雄还说,后方运补压力大。战决。这就很株心了,石雄是昧着良心说得。他说朝廷负担不起,不过他知道,大唐如今还算安定,其实没那么大的财务负担,如果真得久战比较好,李忱也不是担不起。

    他还说,沿路百姓怨声载道,压力沉重,所以要尽快结束战争,这更株心了。沿途百姓和商家,说不定会说,打吧,打吧,让战争更猛烈一点。

    也就是李忱打仗,这些百姓会这样想。不然跟传统一样,百姓恨不得都不要打仗。为什么李忱打仗不一样?因为李忱免了徭役。

    不管那个朝代打仗,几乎逃脱不了征调百姓服役,运输粮草。往往对当地百姓负担很大。不要说隋朝了,连盛唐都一样。太宗征高丽,高宗再征,都给齐、鲁百姓造成很大负担。地方上刺史,朝中大臣,都不断上书,说民怨极大,希望赶快罢战。

    对啦,唐代实施租庸调,基本服役2o天,过35天免调,过五十天,租调全免。那再过怎么办?基本上这打仗,运输粮草得压力,全部由某地承担了。认真说来很不公平,也难怪百姓不想打杖。齐、鲁之地,虽然富庶,但是向来负担不小,攻打北方,繇役都要他们负担。

    此次也不例外,虽然大运河可以通向北方,但是呢,会有个中转,不是直航。大运河会先到洛阳,再从洛阳分出去向东北,向西而去。中间一大段,就是没有。

    这运河也是麻烦,没有水你什么办法都没有,虽然运力很省,很方便,可是限制于水,就是没办法。中间这一段,就要靠人运。不然就要大周转。靠人力补足中间的部份,有两个好处,第一,长安也需要大运河运补。

    运河固然省,可是运力也是有限得。如果直接这样中转,可以减轻这一段大运河得负担。向长安得向长安,去幽州的往北方。所以,哪怕大运河可通,还是需要人力补充。

    再者,李忱虽然开通海运,减轻了运输困难。可是海运要装卸人力,要输送到运河,也是要人力。再以往,这些都是苦差。哪有百姓愿意,有租庸调得情况下,都还会出,更何况如今。那为何,百姓都愿意打仗呢?尤其是商家,还希望打越久越好。

    因为,李忱没有征伐徭役,早就废除了。改用雇佣制,百姓有钱拿。这些百姓都是自愿来的。虽然李忱没有负担什么伙食,前线运输就够吃紧了,还负担伙食?

    李忱钱,朝廷的起,直接钱省事。虽然不管饭,可是一天四十文,这个收入,做上一年的话,供一家四口吃喝不成问题。所以,许多百姓蜂拥而至。

    官府不拖欠,日给,让很多人恨不得做上一辈子。虽然收入大概只是大唐最低标准工资,可是旱涝保收阿。种田你还要担心天灾呢,这种工作,只要官府不拖欠,便是稳稳得。

    百姓有收入,这也刺激了沿途商业得景气。当地店家提供便宜吃食,远来商人自的运来大量的粮食。除了这些,因为很多工人都是单身来雇佣,拿到了钱,难免有些其他花销。不用养家得壮劳力,还有不少。

    也就因此,百姓和商家都恨不得,这仗打长一点。可以赚更多一点。如果杨广有知,大概会想,如果当年打高丽,百姓也是如此踊跃,他大概不会丢掉江山,像只死狗一样吧。

    总之,石雄话说得株心,百姓其实很希望继续打得。不过这些将领不知道阿,他们只是依照传统习惯来看待,没有想过,其实在李忱治下,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所以,最终决议,还是要打,战决。接下来,石雄指着几处渡口,分配各军如何渡河,有沙盘真的很方便,所有人一目了然。知道自家位置,背后有谁支援,左右又是谁。

    很多人都在想,以后是不是要模仿,也来弄一个沙盘,不过,这东西看似简单,可是实际上要怎么作?只是纸涂上颜色,里面填上沙。这种东西做起来简单。

    据说,中国很早就有人用沙盘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说出马革裹尸这具名言的伏波将军马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