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包马2-《血海孤狼》


    第(2/3)页

    要求是简单的,但在这个时代却是很难实现的。孟昭英、任之恭两位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只能找计算机研究室的帮忙,西南联大的机电系教授都或多或少的参与了进来,于是李郁荣找来了维纳,维纳又找来了诺伊曼,诺伊曼又找来一干教授和数学家……

    “sir,我想这是一个信号处理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只能把研究室的计算机搬上那架飞机。”诺伊曼似乎有点秃顶,显然是太过聪明了。对于这个后来被人称为‘计算机之父’的犹太人,李孔荣印象深刻。“只是,我们要缩小他的体积和重量,要不然不上了飞机。”

    诺伊曼长话短说,说话时眼睛一眨一眨,仿佛是在审视李孔荣是个什么样的人。

    “研究室的那台计算机?”计算机研究室那台计算机虽然不是1945年的埃尼阿克,可在这个时代也算是庞然大物了。中国科学家不是没有电子,而是没有资金,海军有钱后,研究所的经费直线上升,加上李孔荣认为计算机有助于破译日军秘密,便拨款给华罗庚等人制造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诺伊曼博士能来瑞士,和这台计算机不无关系。

    “是的,sir。它现在的问题是太大太重,我们将优化计算公式,主要是使用傅立叶变换以减少运算,让它成为一台专门计算多普勒频率的计算机。”诺伊曼很认真的道。“这就需要一点时间,也需要一些资金。目前飞机师告诉我们飞机可以大概搭载十二吨左右的货物,如果需要,还可以减少一部分燃油。我认为新的计算机重量不会过五吨,所以处理一千根延时线上的信号并不是不可能。”

    选择波音314水上飞机做预警机就是因为它载重量大,续航时间长(大约二十个小时),但李孔荣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一台五吨重的计算机和雷达一起搬上飞机。真这样做,加上四五吨重的天线以及其他设备、人员,飞机载重肯定要过十吨。十吨也不是装不了,可电子管计算机庞大无比,飞机上气流震动频繁,由无数电子管构成的计算机能正常运作吗?

    “可以试试。”李孔荣想了一会才道。“但我很担心计算机在飞机上的稳定性,因为气流的原因,飞机是非常颠簸的。除非飞机在万米高空,可这,”李孔荣想到后世的客机,想起了平流层。“这又涉及到几个问题,一是动机增压装置要能保证飞机升至一万米高空,二是各种电器之间的无线电干扰,三是一万米高空很冷,天线罩、机翼很可能结冰,计算机设备如果要保暖的话……”

    所有人都看着李孔荣,就担心他会否决诺伊曼把计算机搬上飞机的提议。他答应可以试试,一群数学家脸上都泛起了笑容。

    “计算机运行的时候会热,结冰最好不过了。”华罗庚第一个开口,他有些词不达意。

    “计算机运行散热是大问题,冷是不怕的,就是怕热。”维纳帮腔道:“而且飞机飞的越高,越高,地面的回波就越弱,这是有好处的。现在机载无线电探测器不但分辨不出目标的度和方向,只能现在哪里有飞机,对高度的判断也存在着很大误差,两百公里以外的飞机根本测不出准头,误差有上千米。”

    “高度就不要在意了,这是可以接受的问题。”李孔荣心里暗自松了口气,预警机因为天线重量、风阻等原因不可能用塔状雷达,只能是圆盘雷达。圆盘雷达肯定没办法和那种天线高达十米的地面雷达比测高精度的,两百公里的测高误差当然会过一千米。

    “那就只剩下信号处理了。”孟昭英终于开口。“再就是设备在天上的稳定性。”他见李孔荣一直看着湖面上的哪架314预警机,再道:“我们还是上飞机看看吧。”

    “好。先上去看看。”李孔荣表示同意,一大早来普费菲克湖,就是来看预警机的。很快,孟昭英和任之恭两人带着他登上这架波音314。进去的侧门就在机翼之下,机翼上有两台硕大的螺旋桨动机,单根螺旋桨的长度过两米,只是机身很高,螺旋桨离水面还有一米多的距离。李孔荣看到侧门就知道这不是波音应海军要求而定制的那十二架314,因为那些飞机都是尾部开门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