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奥斯曼的种种现象让中国国内都提出了疑议,这样的国家怎能成为帝国的盟友?《大公报》更是在刘暹的唆使下,刊登了——假使满清没有灭亡!这篇在当年引起了轰动的社评。 假使满清没有灭亡,现在的奥斯曼,是否就是那时的中国!? 那时候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浩大的讨论场景,报纸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比之刘暹宣布传位的消息后的报业反应也不逊色。 奥斯曼帝国拖拉、繁琐的作风和暮气极重的官僚做法,让国内的很多人都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当年的大清朝。中国社会是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地步了。可许多七老八十的老家伙还没死绝,满清是他们的人生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对于当年的大清朝和现在的奥斯曼,两者有那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甚至于一些地方奥斯曼帝国还比大清朝要做的更好。至少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知道去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知道武力才是维持自己统治的根本。 于是种种假象与推测又汇聚成一句话,如果满清没有灭亡,中国会变成什么样? 可以说刘暹在中国国内‘神’一样崇高无匹的地位,有这一场大讨论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是说在这场大讨论之前的刘皇帝,更多是‘战神’,一个当年法国人看拿破仑一样的形象存在在国民心中的话。那么这场大讨论之后的刘皇帝,就真正的变成了全国上下民众心中的‘神’了。 这可惜《华夏日报》从这场大讨论中分润了很多的好处,不然《大公报》的地位会比现在更高一些。 说过了奥斯曼帝国的军工业后,还要说说它的一些国资工业和民营企业。前者主要集中在纺织等轻工业上,工业、金属冶炼乃至机械制造都规模很小,水泥、机电产品和汽车等完全没有。后者更是95%集中于小投入快回报的轻工业,比如面粉加工和香烟。棉花和烟草是奥斯曼最重要的农业出口经济作物。 所以奥斯曼帝国的贵族和官员们,在中国的物资贷款取消后,每年自发的向中国投去巨额订单,都能够利用销售工业产品的机会赚取海量的资金。 奥斯曼帝国现在国内市面上流传的轻工业产品,60%来自中国,重工业产品,更是有75%来自中国。甚至于价格更低一些的日本货在奥斯曼都有了一点市场。 最最重要的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任何政策,他在奥斯曼国内还是以一种严重高压的恐怖手段统治着权利,用**消灭的法子来抹去反对者。奥斯曼帝国这些年国力明显增强了,但其国家内部的皿煮分子却有增无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