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张守炎一直对刘暹修铁路的打算持反对意见。只是刘暹一直坚持,而张守炎在询问了安格拉.默克尔关于铁路的一些耗费之后,自认定刘暹根本修不起桂林到钦州的铁路。事情才就不了了之。他对刘暹的举例就是当初北京永宁门外之事。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不久,中国有了最早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就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铁路的有关知识。但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第一次出现铁路的实物,则是在二十年后的同治皇帝治下。这条铁路是由在北京的英国商人杜兰德出资修造的,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杜兰德以小铁路一条,长可里许,敷于京师永宁门外平地。以小汽车驰其上,迅即如飞。京师诧所未闻,老百姓、御史官员劾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致大变。 铁路一里,即轰动都人。桂林到钦州绵延一千二百余里,真要建筑的话,那是不是整个广西都要翻天了啊? 刘暹也知道这个时候修铁路不容易,当初是答应了张守炎要慢慢来。张守炎就奇怪了。怎么现在刘暹突然的就准备上奏北京了? “何须如此紧张。当年之事更多是起于京师,如果是在外地。哪来的那么多官员百姓诽议?何况这铁路确确实实是益事。”刘暹真心认为张守炎是小题大做了。这广西能跟四九城一样么?四九城里的大爷有多少?广西的也有又有几个?而且同治四年,英法联军攻克北京城还不及五年头。京师之人旧恨依旧,看英国人修筑那小铁路,当然不愿意。 至于说‘诧所未闻,劾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致大变’,完全是夸张。就是那老百姓的诽议声和反对,也不知道是八旗子弟居多,还是真正的城墙根下的老百姓居多。里头不知道藏了多少道道呢! 刘暹拿起了自己的奏折,张守训笔杆子不错,总结的很给力,用词有深意。“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 “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中国幅员辽阔,画疆而守,防不胜防。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驱,相机策应,无征调仓皇之虑,无转输艰阻之虞。合我国二十二行省,联为一气。从此裁兵节饷,并成劲旅,则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而权操在上,又不为疆臣所牵制。所以立自强之基础者在此,所以杜外人之觑觎者亦在此……” 有些得意的用手指弹了弹折子,刘暹道:“怎么样?是不是震耳发聩?小叔的笔杆子还是可以的。” 他知道这份奏折递给清廷不啻于是一声春天里的惊雷,立即就能引起朝野上下的一片哗然。虽然自己也应该获得恭亲王、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的支持。“小叔,你那句话是怎么说的? ——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如居中古以后而屏弃舟车,其动辄后人也必矣。 就是这个理!” 刘暹认为奏折上报朝廷后,通过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自己怎么着也能搂到一点小权,先把钦州港口与钢铁厂,再有钦州城联系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