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军情处上海站-《穿越1862》


    第(2/3)页

    “希望如您所言,马丁先生。”霍广正郑重的跟马丁说出这句话。

    秦军跟礼和洋行正式的贸易协定可还没有正式签订,他们之前签下的仅仅是商务备忘录。如果秦军对礼和洋行的机械不满意,是还能完全推翻先前约记的。当然这是两边谁都不愿看到的。

    上百万两银子的大生意,礼和洋行自四十年代在广州设立商栈开始,都从没碰到过的一笔大生意。毕竟现在的中国不是二十年后的中国,现在的德国也不是一战前的德国。

    西历1871年11月底,一群中国人在德国的生活开始了。同时的,礼和洋行也开始了自己在德国国内的活动工作,非是为钢铁厂的事,而是为了怎么把秦军请求的上百名学生塞进德国的各家学校。

    这是礼和洋行从秦军手里接到的第二笔生意。休看只是一群留学生运作,期间的利益和感情投资,都不是现在还没完全发展起来的礼和洋行能够拒绝的。

    ……

    视线转回东方的国内。

    鸿基港,一袋袋大米从十多艘旧式广船上卸下,远处还有二十多艘小大不同的运粮船在停泊,或是扬帆远航。而码头的另一边,又有无数的劳力将一袋袋大米扛上一旁停靠的六艘南洋船运公司的火轮船上。

    六艘火轮船的烟筒全都冒着黑烟,它们已经生起了火。只待最后的一些大米装上,它们就会趁着落日的余晖,踏上万里的长途。

    上等的精米,两块鹰洋三石。中南半岛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福地。越南国势明明已经烂成现在这个样儿了,中圻、北圻产的大米不仅足够人吃,还他娘的能大批的向外贸易,米价低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当然,这个原因不仅是因为越南,更因为暹罗【泰国】今年的稻米大丰收,国内米价骤降,给越南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随之也让越南对外贸易的米价不得不低下来。

    每年对外交易的大米,可是越南、暹罗创收的一大主力。两国的米价高低,影响深重。而大米交易如此丰厚的利润,也让刘暹都忍不住上来分了一杯羹。鸿基煤等等,就再让琼州镇的水兵们加把劲。虽说现在的琼州镇水兵真的已经要转职为转运的船运水手了。不过士兵有银子拿,无有不乐意的。

    齐大林的琼州营也在海南本地招募了上千人,编练成两个整编大队,盯着琼州镇勇营的名头挂在了营部下面。

    整整一个半月,六艘火轮船往来越南和广州、上海之间,运送上等精米不下三十万石,扣除掉成本和运输费用,为公司赚取了小三十万块鹰洋。年节时候刘暹已经向太古洋行再下了十艘火轮船的订单了。从正式投入运行只三个月,刘暹二十万两银子的本钱赫然都已经收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