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 坦克炮之争 2-《天兵在1917》


    第(2/3)页

    图哈切夫斯基自然不管d-5的什么生产成本和多用途能力的优越性,反正他就是咬死了一点,他就是坚持zis-2的反装甲能力更强,只能留下zis-2。

    而他的说法,也真的彻底的激怒了李晓峰:“谁的反装甲能力强。比过才知道。让zis-2和d-5上靶场比一下,赢的留下,输的下马!”

    图哈切夫斯基当时很轻蔑的哼了一声,因为zis-2和d-5又不是没上过靶场,以前赢的都是zis-2,既然某人不怕丢人,那他也乐得打脸。

    于是乎,几天之后,库宾卡实验中心迎来了一大批高级军官,基本上都是上将、大将和元帅。连中将都基本没有,这个场合真心连上将都只能看不能发言,话语权完全在一票大将和元帅那里。

    “你们觉得谁能获胜?”

    “zis-2吧,以前靶场试射中,它占据一定的优势。最近没听说过d-5发展了新式穿甲弹,赢的恐怕还是zis-2!”

    “不一定吧,安德烈同志这个人很邪性的,哪一次不是他打别人的脸,如果没有一定的把握,他会跟图哈切夫斯基同志打这个赌?”

    “不好说。不好说啊!”

    窃窃私语的人不少,但是对于最后的结果谁也不敢轻易的下结论,不过不管是图哈切夫斯基还是李晓峰都显得信心满满。

    李晓峰信心满满大家伙好理解,他毕竟是仙人。又有聚宝盆这样的作弊利器,有把握是一点儿都不奇怪。图哈切夫斯基的信心来源于哪里呢?

    很简单,来源于br-271n穿甲弹,前面说过,该弹在1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140毫米均质钢版(九十度),这可是比d-5系列用ap穿甲弹的数据漂亮多了。至于你问d-5为啥不用和br-271p一个档次的apcr,原因很简单,暂时还没有。所以,图哈切夫斯基认为他赢定了,甚至还有些胜之不武的遗憾。

    比武很快就开始,两辆分别装备有zis-2和d-5t的t-34缓缓驶到预定射击位置,开始第一轮的比试。第一轮射击的目标设置在五百米外,这是两座由两层不同硬度装甲钢制成的靶板,叠加在一起的厚度大约是100毫米。

    首先开始射击的是t-34-57,其细长的炮管就像一根牙签插在了炮塔上,不过千万不要小看了这跟牙签,它的威力不可小觑。随着一声轰鸣,细长的炮管里猛然喷射出一团火焰,巨大的炮口冲击波让在场的元帅和将军们浑身一震。

    紧接着开始射击的是t-34-85,在外观上它没有t-34-57那么特殊,炮口的火焰和冲击波也没有那么震撼。相比之下,在场的元帅和将军们谈论得更多的还是t-34-57。

    第一轮射击一共要进行十发射击,之后靶板将被运送到元帅和将军们面前展示。其实这一轮展示意思不大,在500米距离上,不管是zis-2还是d-5t都可以轻松击穿100毫米靶板。所以运送到元帅和将军们面前的靶板上只有二十个整齐的弹洞。

    “这仅仅是个开始,”图哈切夫斯基有些得意的说道,“接下来用不了多久就会分出胜负了!”

    对此李晓峰仅仅是耸了耸肩,在他看来图哈切夫斯基就是一个急于显摆的小孩子,作为一个“大人”他肯定不能跟熊孩子一般见识。

    很快当新的靶板被换好之后,第二轮的测试就开始了,这一轮射击距离是750米,为什么是这个距离呢?原因很简单,二战中最常见的反坦克距离就是750米左右。在这个距离上炮手们的命中率最高,而且穿甲弹的效果也基本能发挥出来。至于更近或者更远。其实都不是主流。

    太近了,比如500以内,不管是对于进攻的一方还是防守的一方来说,都太危险。在这个距离上哪怕是虎、豹、is-2之流的大块头生存性也难以保证。至于更远。比如1000米甚至1500米以上,不是没有炮手开火,而是在观瞄设备比较简陋的那个时代,命中率实在不好保证,只有经验丰富的炮手才能在这个距离上摧毁目标。至于更远的距离。比如两千米以上,在这个距离上射击必须有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运气的帮助才能击中目标。只有很少一部分炮手才做得到。

    750米开外的旷野上,树立了两块靶板,比较有意思的是,靶板的厚度增加了二十毫米。可能有同志会奇怪,不是越近穿甲弹威力越大吗?怎么离远了反而还增加靶板厚度,这不是增加难度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