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莽夫-《天兵在1917》
第(2/3)页
这话不要说军委里的其他人,就是斯大林自己都不太相信,因为伏罗希洛夫告诉他:阿帕纳先科同志似乎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且他糟糕的脾气让他很难听取安德烈同志的意见……而且他似乎没有把张鼓峰和日军当一回事,以为夺回张鼓峰很简单。
伏罗希洛夫的分析很有道理,归根结底阿帕纳先科还是低估了事件的影响力,更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尤其是后者特别的低估了,大概是哈拉哈河的冲突让这位司令员信心爆满,觉得拿下小鬼子根本就不成问题。
如果阿帕纳先科对日军的战斗力有正确的估计,那么他就该知道在张鼓峰这种前后背水,只有左右两条山路可以登顶的地形是多么难搞了。历史上布柳赫尔在张鼓峰的表现都不算出色(除了地形原因外,还有派去督战的总政治部主任梅赫利斯瞎指挥的原因),换成阿帕纳先科真心可能更糟。
实际上阿帕纳先科现在的表现就很糟糕,和内战中成长起来的那些草根将军一样,阿帕纳先科对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一战或者说内战的水平上。简单直白的说,就是简单粗暴,哪怕是如今的红军拥有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装备和比较先进的军事思想。也没能改变阿帕纳先科骨子里的那种简单粗暴的作战方法。
当晚八时。阿帕纳先科抵达了张鼓峰前沿指挥部之后。大手一挥就开始布置夺回张鼓峰的作战计划。
“第40步兵师将承担主攻任务,第2机械化旅负责支援,第32步兵师充当预备队……在战斗打响之前,我们必须充分地发挥炮火优势,为此方面军所属的第18炮兵师以及独立红旗第2集团军所属的重炮团务必于7月9日前抵达预定位置……”
阿帕纳先科的作战计划其实很简单,就是先用大炮轰,再用人海冲,如果第一波没冲下来。那就再冲一次,如果还不行,那就再来第三次第四次,直到成功为止。
李晓峰当时对雷恰戈夫说道:“你们的方面军司令员就是一个纯粹的莽夫,只知道用力,却不知道用智。这么打就算能夺回张鼓峰,损失也会特别惨重!”
雷恰戈夫表示同意,他也不看好阿帕纳先科的打法,如果战争仅仅是硬实力的比较,那就真的太简单了。很显然。战争绝对不是一种仅仅是斗力的游戏,哪怕力量确实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但是要想充分地发挥出力量并且减少损失,那么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可惜的是,此时的红军军官,尤其是像阿帕纳先科这种从内战成长起来的军官,片面的迷信力量。
当时,其实还是有不同的作战设想的,这个设想是由李晓峰提出来的,只不过被军委否定了,理由是很可能激化冲突。
那么李晓峰的设想是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不要仅仅盯着张鼓峰这一个点,张鼓峰的地形特点之前已经说过了,地形复杂不利于大部队尤其是机械化部队展开作战。哪怕远东红旗方面军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在这个狭小的战场也根本发挥不出来。
在李晓峰看来,完全不必局限于张鼓峰这一点,要向夺回张鼓峰其实很简单,歼灭对面的日军第19师团就行了,红军完全可以从图们江上游出击,侧击19师团,就算不能将其全歼,也可以将其赶走。切断了张鼓峰和沙草峰日军的退路和补给线路,在这两个山峰上鬼子能撑几天?
在李晓峰看来,这么打效费比最高。不过军委却不支持,因为这么打确实效费比高,但很容易扩大冲突,万一鬼子不服气继续增兵挑衅呢?那不是意味着更大的冲突?
政治局并没有做好在远东再跟鬼子大战一场的准备,尤其是再中欧和东欧局势一天比一天恶化的当前,苏联的重心只能放在欧洲方向,所以阿帕纳先科那种“无脑”的打法政治局更能接受。
于是,从7月5日到7月9日,大量的苏军开始向哈桑湖地区开进,包括阿帕纳先科、什捷尔恩、**夫在内的远东红旗方面军最高指挥员纷纷亲临一线。
当然这四天中并不是风平浪静,不管是日军还是红军都在积极的战斗。尾高龟藏不断地试图加强张鼓峰和沙草峰上的兵力,不过在红军空军的打击下,这种行动不是特别顺利,最后鬼子只能利用夜色偷偷摸摸地往山顶运人和输送物资。
山下的鬼子在忙,山顶的也没闲着,每到天黑鬼子就开始发动夜袭,试图将张鼓峰上的苏军挤下去。不过在苏军的严防死守下,鬼子的夜袭大部分都失败了,而少数成功的那两次,在天亮之后在红军绝对的空中以及炮火支援下,又被打跑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