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的棋子-《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第(2/3)页
而这一次,出于平衡朝鲜政局的目的,林逸青指示袁蔚霆,暗中找到了他;
“我是个当不了国王的王子就算你救了我。我也给不了你什么好处而且,王将军你的武艺也”
年幼的王子忽然惊慌地住了嘴抬头看他,眼里分明翳着一层水的膜,却自己死死地收住了不许流下,映着近晚的火烧云,在下睫毛上盈出一道金光。
虽然心下明白孩子并无讥讽的意味。王士珍脸上却还是腾地烫了起来。
李尚宫已病困幽宫,身边的宫人与内侍亦只是对她虚应故事,闵妃尚不罢休,想要将她赶出宫廷,而她如果得知李鄯没有死,天知道她还会做出什么事来。
而现在因为“壬午兵变”的原因,闵妃下落不明。李鄯这个庶出的王长子,终于可以“死而复生”了
二十五的将军与十三岁的子子,就这样共乘着一匹高骏的蒙古马,默默走在尘土飞扬的队伍中,暮色里都是浓黑的剪影。隔着重重的锦绣衣裳与轻甲,王士珍还是能够觉得出那少年身上腾起来的热度,好似一只小炭笼在他怀里焐着。
那天夜里,李鄯与王士珍一行百余人抵达汉城北部的城市开城时已是夜半时分,较原本的预计迟了近两个时辰。大队在开城休整三日,而后改由水路,乘座乾国海军的炮艇,经海岸线入汉江口,航向汉城。
到了汉城之后,一行人并没有直奔王宫,而是在一处馆驿先歇息下来。
兵乱虽然已然平息,但汉城之内暗流涌动,王士珍是能够感觉到的。
“王子呢”汤乾自一进门便问。
侍立两侧的乾军士兵俯首答道“回大人的话,王子在风台上。”
风台是房屋最顶上的一层,并无四壁,只数根柱子支撑着一片挡雨的檐顶,却不避风,是朝鲜人宴客清谈的场所,夜间灯火通明,远远望去好似说书人的戏台子。王城内的风台讲究些,若不愿被人瞧见,那么便在四围放下竹帘子或纱帐子。
风台上空旷如洗,完和君本没有什么访客,一应的案几小榻也就不曾陈设,只是下着层层叠叠的堆花纱帘,西首单单搁着一张靶子,靶面上已零星地立了几支箭;
约摸十二三岁上下的少年,立在风台的最东首,脚步扎实,箭已上了弦,却引弓不发。
少年穿了一身清素的日常白绢衫子,因不是军服,略嫌紧窄,于是照着渤人的习俗,将左肩与左袖卸到腰间。使的是一张乌木的长弓,这对一个孩子而言实在是过于强横了,手臂的劲力与弓弦相持太久,发起颤来,使得他瘦伶伶的身子看起来也像是一道绷紧的弓弦。但他只是端凝地使着力气,目光不曾稍稍离开靶心,小脸被隔着纱帘的天光抹上一层金粉似的黄影子,如同一尊小小的泥金像,瞳子是饱酣的两点墨。
王士珍没有去惊扰他,而是抱臂静静地看着。
三箭逐一搭上弦,都朝靶子上射了出去。射术中有所谓“连环”,起势大致如此,讲究流畅迅疾,可李鄯射得并不快,去势却极其沉实。第一支稍偏了些,后两支都攒在铜钱大的靶心上,挨得那样近,桦木箭杆铮铮震荡。互相敲出闷钝的声响来。
王士珍微微一惊,他没想到这少年的箭术竟然相当不错。
建立大乾帝国的渤人崇尚骑射,也间接的影响到了中原人,很多中原人也喜欢骑射,王士珍也不例外,在弓箭上颇有造诣,只是自从引进了洋枪之后。他的弓箭便有些荒废了。
但他没想到的是,面前的这个看似羸弱的朝鲜王子。弓箭竟然能练到这个地步。
“王将军,你告诉我,君王治世,最要紧的,是什么”李鄯问道。
“是韬略和武艺吧”王士珍没想到面前的孩子会问出这么一句来,他愣了一愣,回答道。
“我以为你会告诉我是仁义恤民呢。”李鄯笑了起来。
“那王子认为是什么”王士珍问道。
“君王治世,仓廪丰实才是最要紧的,饿着肚子没有粮草。什么武艺韬略都是扯淡。”李鄯叹了口气,“象这一次的兵乱,如果兵士们能够吃饱肚子,也就不会起来暴乱了。”
王士珍听了孩子的话,不由得连连点头;
“说了这么多,王将军也不理我,真是的。”李鄯弃了弓。来到王士珍的面前,眨了眨眼,眼中闪过顽皮的光芒,“你身上是有好吃的吧我肚子饿了,开始叫唤了。”
王士珍听到他肚子里传来的咕噜咕噜的声音,不由得笑了。
他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一层层打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