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节 华夏第一鼎-《从岛主到国王》
第(2/3)页
这个四足方鼎是夏后槐在位时铸造,以纪念、歌颂父亲杼的。
刘震和认为投稿人将这尊鼎取名为‘夏后杼鼎’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很合适。
从年代、铸工细致程度、纹饰、鼎上铭文字数。以及鼎中蕴含的考古价值,毫无疑问,夏后杼鼎在文物价值、意义上已超过了司母戊鼎,成为中华第一鼎。
刘震和不吝溢美之词。
用‘国之至宝,华夏文明神器’,‘华夏第一剑’,‘中华第一鼎’,‘博物馆镇馆之宝’来概括地形容伊祁盘、启剑、夏后杼鼎和图片中的夏代青铜器。
可以说,评价非常高了。高到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
不过,这句话一点不虚,‘伊祁盘’。‘夏后杼鼎’,‘启剑’,图片中的夏代青铜器足可以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刘震和几乎可以想象,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国际国内学术界会引发出一场的惊天海啸般的影响。
要知道这不是一件考古发现的普通的历史事件,而是对一个古文明的重新认识。定义。
刘震和看了一眼论文稿上第一页左上角投稿人的名字,陈锐。这是一个中国人。
刘震和深深地看了这个名字一眼,牢记了这个名字。
刘震和拿出手机。
对准论文上‘伊祁盘’,‘夏后杼鼎’,‘启剑’的图片拍了几张图片。
然后,在手机联系人列表选定几个联系人将这些图片发送过去。
接着,刘震和整个身躯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刚才阅读论文的时候,情绪波动太大,耗费了自己太多精力。
------
燕京大学。
历史课讲堂上。
讲台上,站着一个穿着中山装,须发皆白,但精神非常健硕的教授。
教授叫吴正一,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精通中国史,对古文字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曾经参与过‘夏商周断代工程’。
他在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上,与刘震和一样,是释古派。
‘释古’主张把古书的记载和考古的成果结合起来,重建古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