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瓜分战利品和补偿-《重生电子帝国》
第(2/3)页
霍老唯一要求划入自己旗下的一处物业,是位于九龙尖沙咀的一栋19层商业大厦。这栋大楼的名叫星光行,是霍营东在六十年代初邀请其他四家华资财团,共同集资3000万港币建成的,当时取名叫九龙商业大厦。
但是霍营东由于在朝鲜战争期间,从香港向国内走-私了大量战略物资。他借此积累了第一桶金,又被誉为香港“红顶巨贾”的同时,也上了英美两国的黑名单。因此星光行从落成招租开始,就遭到港府以及美国驻港领事馆的各种打压。
最后,霍老被迫之后把这栋新大厦。低价转让给了趁火打劫的置地公司。而霍家为了自保,自此之后就开始逐渐淡出香港的商业经营。星光行可以说是霍营东记忆深处最灰暗的时刻,而现在他终于可以一雪前耻了!
李轩作为这次收购行动的召集人,以及最大的出资方,此次获得的收益自然是最丰厚的。他首先拿到了位于中环的告罗士打大厦、香港会所大厦这两栋商业写字楼,以及交易广场二期边上。原本准备用来建设交易广场三期的一块地皮。
置地公司在1982年以4755亿港币的天价,购入中环交易广场地块,成为82年地产危机爆发之后,置地连年巨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黄金地块随着香港地产市道回暖,已经成为稀缺资源。置地公司不久前刚刚建成开盘的交易广场一期和二期出租率很高,就足以说明问题。
原本剩余地块已经被置地公司规划好。用来建设交易广场三期。但置地公司被私有化后,这块地皮被划到了李轩的旗下。如果这块地皮现在再次拿来拍卖,售价至少值15亿港币。
所以说置地因为八二年地产崩盘而出现的巨大窟窿,随着香港楼市从去年开始回暖之后。已经被逐渐弥补得差不多了。只不过有时候财务报表中反应出来的数据,则要滞后一些。
比如交易广场一期、二期刚刚落成,虽然出租率很不错,但还没来得及为置地公司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但建设这两栋摩天大厦所需的成本却已经入账,这样一来置地的财报自然不会很好看。
如果再有个一年半载的时间,等置地公司把这口气缓过来,李轩等人根本不可能仅仅用160亿港币,就能够把置地公司给私有化!
当然。置地公司作为香港地产业的执牛耳者,在全港各地还有不少物业和地皮。这些资产也被香江控股的五位股东瓜分殆尽。
李轩除了分到两栋位于中环的写字楼,一处裙楼,一块地皮之外,还将从其他四家把从置地公司瓜分得的资产进行上市、或者并入自家原有上市公司时,获得大量的股权。
根据庄玉海的预估,置地公司旗下的这些资产经过这番拆分重组。然后再进行精心包装后重新上市后,很容易就能把市值做到200亿以上。也就是说这次收购行动的毛利润率很可能达到25%。
五位股东在刨去初始投入后,每人至少能有五六亿财富的增长。而李轩在香港控股公司中的权益占比最高,就算除掉银行借贷利息、收购费用等一系列成本之后,也肯定会由超过10亿港币的纯利。
“阿轩。你这些年给我的支持已经够多了,并不欠我什么!这些资产就留给我侄子和侄女当零用钱吧,你就算不分给小糯米和小汤圆,也应该提早给小豆包做一些打算!”李轲摇了摇头,把手中的转让协议推回给了自己弟弟。
东方集团并不准备进军地产业,所以也不会买楼收租。李轩私人名下的lh投资基金,虽然准备在香港未来的楼市暴利中分一杯羹。但它的参与方式也会以,购买香港各大地产公司股票为主。其实早在八三年开始,lh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就已经逢低吸入了不少香港地产股的股票。
李轩在这次瓜分置地公司的资产中,之所以划入了告罗士打大厦、香港会所大厦这两栋写字楼,以及交易广场三期的地皮,正是为自己的大哥李轲准备的。
“香港地产业从五十年代起步之后,已经经历了三个循环!第一次地产兴旺期是在六十年代初,包括李嘉城、郭德胜等人都是这个时候进军地产业的。随后在六十年代中后期,香港银行业出现挤提危机,再加之国内wenge动乱传导到香港,使得香港楼市出现第一次大萧条!
新世界集团的郑玉彤,就是趁此良机低价收购了大量物业!还有像李嘉城、郭德胜等人,也都借着地价暴跌之际,储备了大量地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