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乾隆19年(1754年),吴敬梓54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微醉之中,反覆朗诵唐人张祜的一诗,主要是去投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1754年,与自běi 精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饮销寒。归来之后,酒酣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 当时守在床边的只有幼子吴鏊。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协助料理丧事,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可怜犹剩典衣钱」,卢见曾替他购棺装殮,遗柩得以归葬金陵清凉山下。 民国文学家胡适,曾蒐求吴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胡适在说:「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 南京桃叶渡8号吴敬梓故居纪念馆吴敬梓所作,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而契子中的王冕為作者理想中的读书人。 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对清代社会充满了辛辣的批评,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典范。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吴敬梓另作有中说有「若干卷」,惜已失传。 王又曾:「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 胡适的认為吴本人并非「装病」,确是因消渴病(类似糖尿病)加剧不得不放弃机会。 胡适:中说:「我是最敬重吴先生的,常常想蒐求他的遗著,常常痴想他的诗文集也许有别本保存在世间。」 程晋芳写:「(先生)所著有若干卷;又倣唐人小说為五十卷,穷极士人情态,人争传写之。」 长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40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小说假託明朝,实际描写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