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鲜有知命-《大明·徐后传》


    第(2/3)页

    姚家两房人家和平分产分家,依依惜别,倒是出嫁的姑太太狠狠闹了几场,只是这一次姚大伯咬紧牙关,坚决不让步,高姚氏见讨不了丝毫便宜,慢慢就消停了。

    一个月后,夏日渐渐收敛,有了初秋的凉爽,“百和堂”药铺就在南京北城聚宝门大街东边的织锦二坊开张了。

    南京北城基本都是从外地新迁来的富户和匠户,走在大街上,熙熙攘攘全是天南地北的各种口音。

    北城聚宝门大街东边的街坊几乎都是从事织布、绣花、裁衣等和纺织有关的匠户,所以名称从北到南称为织锦一坊、织锦二坊、织锦三坊。

    百和堂就在中间的织锦二坊。聚宝门大街的房子太贵了,同时也太过招摇,不是他们这种外地搬迁过来的苏州百姓能够置办的,所以姚妙仪和姚继同将店面选在了这里的一个叫宝锦街的地方,临街的两层小楼是铺子,后面是一个清清静静的小四合院。

    铺子和院子一共花费五百两,几乎掏空了姚妙仪的家底。

    百和堂的牌匾是道衍禅师亲手写的,不过他是洪武帝亲自考校过的高僧,受命在天界寺参与《元史》的编写,姚继同在道衍身边服侍学习,所以百和堂实际上归姚妙仪一人打理。

    洪武三年,八月十七。易开张、动土、嫁娶;不易诉讼、求嗣。姚妙仪在百和堂门口放了一串鞭炮,低调开业。

    百和堂只有姚妙仪从姚家带来的宋秀儿,还有阿福这两个旧仆。老仆人阿福负责赶车、看门、洒扫;宋秀儿伺候姚妙仪起居,并算账等杂物。还有一个明教密党充当杂役,在院子里翻晒药材。

    店里急缺人手,姚妙仪便要阿福在金陵街头巷尾贴了招人的启事,寻几个会打理药材的杂役和店里坐诊的大夫。

    告示贴出去的三天了,居然一个像样的应征者都没有。保和堂门可罗雀,生意惨淡,每天卖不出去几幅药。

    开门营业的第四天,一直等到了中午,居然一个客人都没有。老仆阿福在门口打瞌睡,宋秀儿站在柜台后,左手托腮,右手有一下,没一下的拨弄着算盘珠子。

    “阿福,您老见识多广,您说说百和堂的生意什么时候才有起色啊?”

    阿福坐在门槛上,眯着老眼看着街上过往的行人,叹道:“人生地不熟的,生意难做。要不大房一家子为什么不自己搬到南京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