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章 好大的胃口-《乱清》
第(2/3)页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混战,结果奥军大败,伤亡和被俘总计四万五千人,普军损失不过一万。不过,贝内德克将军虽然输掉了萨多瓦战役,但成功地把剩余的十五万兵员安全撤退,普军未能全歼奥军主力。
奥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有两个原因。
其一,普军采用的是“分进合击”的战略战术,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彼此交通困难,统一指挥不易,各军各打各的,很难包奥军的饺子。
其二,普军判断奥军应该向南撤退,可是没想到奥军实际撤退的方向是向东。这并不是贝内德克“声南击东”,而是南边的退路已经被普军堵住了,只好向东撤退。阴差阳错,歪打正着,反给他突出了包围圈。
普军虽然未能全歼奥军主力,但整个战争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普鲁士气势如虹,奥地利败局已定。
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之下,普鲁士君臣,却发生了极其激烈的争论,首相俾斯麦激愤之下,甚至声称要挂冠求去。
*
收到普鲁士君臣不合的消息后,关卓凡约见了普鲁士驻华公使李福思。
李福思身材魁梧,筋骨虬结,发须如戟,面目狰狞。初初见面,不知底细的,大约没人想得到,这个海盗般模样的家伙,居然是一位外交官。事实上,这位老兄,确不是白长了一副凶相,为人做事,素以爆烈强悍著称,算得上“表里如一”。
同治三年,即前年,李福思履新中国,船行至大沽口外,发现了三只丹麦商船。前文有过介绍,彼时,为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归属,普鲁士拉上了奥地利,正和丹麦大打出手。李福思一见三只商船悬挂丹麦国旗,二话不说,立即冲了过去,将三只商船统统捉住了。
丹麦商人诉之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王大为恼火,传告李福思,指出丹麦商船其时已入中国“内洋”,非在“公共洋面”,贵使此举,有违万国公法,“显夺中国之权”,若不妥善解决,请你打道回府,中国恕不接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