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4章 不流凡俗-《寒门望族》
第(2/3)页
明代有许多忧国忧民的人物,一生为了国家民族,朝廷百姓兢兢业业,但相对而言,没什么抱负的士绅更多,这些人之所以刻苦读书的心态,即追求所谓世俗流行的观念,“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有了功名,不愿做官的大有人在,呆在家乡受人尊敬,不纳钱粮,大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一味刻意谋求舒适自在的泉林生活,比如纳姬妾,修园林,或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腹之欲,或仆从如云,进而召妓游山玩水,养小唱优伶;雅致点的则附庸风雅,玩古董、写文章、弄版刻、喜博弈、组文会,究音律。
当然不能否认,这些士绅的生活情趣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绘画、金石学、戏曲等门类,留下了众多流传后世的经典。
这时沈沛文悠悠说道:“我知道他背地里很用功。跟着四叔在外,得了古赋、时赋数百篇,每夜看到三更,自魏晋以下历朝历代的诗词,也念了不下数千首,对子也精通,诗词歌赋也不错,其余杂作无不涉猎,独独八股时文却看都不看一眼。他的想法我大概也猜到了,就是不想中举人进京赶考,因为他心里一直怨恨着四叔四婶,不想与父母见面。”
“孩子气了。”沈沛薇为之又气又怜,“苏州距离京城路途遥远,四叔做的是京官,除非祖父祖母有个好歹,哪能轻易返回家乡呢?”
“谁说不是呢,他小时候我劝过无数回,奈何他那犟脾气。”沈沛文苦笑连连,“后来他大了,正好那几年我又沉溺于诗词,渐渐也懒得劝了,说起来都是我的不好。”
沈沛薇叹道:“真真可惜了他的不流凡俗。”
与此同时,‘不流凡俗’在屋里正在苦读与风水相关的书籍,没想到上一个沈侃的童年,帮他没有被家里人怀疑过。
事实上小时候沈侃的优异资质,沈家人岂能不看在眼里?
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再好的资质不把功夫用在科举或文学方面,对沈家来说都是无用功,而长辈只能起到督促的作用,努不努力的还在于个人,因此十岁后的沈侃误入歧途,家里也就放弃了他。
当然也有沈侃不表现自己的原因,毕竟小时候聪明,不等于长大了也聪明。想少年时惊才绝艳,大了后流于平庸的人太多了。
“老五。”
“啊。”
沈侃猛地抬头,就见沈仕黑着脸走了进来,一屁股坐在对面的椅子上,说道:“完了,东窗事发。”
“谁告的密?”沈侃意识到不妙,忙解释:“这可怪不得我,你的事被外人知道了,不知怎么传到了雨琴的耳朵里,雨琴询问我,没想到偏偏隔墙有耳。”
“行了,我又没怪你。”沈仕白了他一眼,拿起茶壶,给自己倒了杯,一口喝干,随手扔下杯子站起来,“此事我早知瞒不过去。走,随我去见太太,到时若不妥,你记得替我说说好话,求求情。”
“行。”沈侃赶紧站了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