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3章 肥冬瘦年-《寒门望族》
第(2/3)页
反倒是老家故居七零八落的沈族人因元朝严禁读书,不像沈子文偷偷学习,早已变成了一群不识几个大字的庄稼汉,被朝廷通通赦免。
然后宗祠祖产等通通没了沈侃这一支的份,族人怕被牵连。
话说沈家在南丹卫当军户的日子虽过得清苦,然‘成分’好歹从附逆变成了为国守边。沈子文的儿子沈浩继承了军籍,因随军剿匪有功,受到上司的赏识,随同上司改调到了真定府茂山卫。
不久永乐皇帝攻下了金陵,不信任原先的禁卫系统,一表人才的沈浩被层层选拔为了殿中力士,全家也随之迁到了金陵城。
沈浩给永乐皇帝当了多年力士,一次练武时不慎重伤了同僚,永乐皇帝对身边下属没得说,只是下旨除去了沈浩军籍,坐了几天牢,发还老家为民。
就这样,沈家算是因祸得福,时隔多年后得以重返家乡。今后可以重新以诗礼传家,可以令儿孙参加科举以期重振门楣。
可是老家族人却只承认他们的宗谱,绝口不提归还本属于沈家的那一份祖产,甚至大多数族人视沈家为外乡人,族里不同意沈家在村里定居。
沈浩无奈,只得举家又定居在吴兴县城。多年后,与其长子先后病故。
沈敬是沈浩之次子,聪慧多谋,继承家业后勤俭持家,凭借家中积蓄,苦心经营,渐渐沈家成了殷富之家。
沈敬念念不忘父亲的临终之言,一辈子靠着田产发家,决不涉足于商贾,把全部心血放在了儿子们的学业上。
到了沈侃的太祖父这一代,兄弟三人自幼读圣贤书,却一点不善于治产,尤其沈汉的太祖父沈篪,排行第一,家谱上美其名曰性善忍,说白了就是一懦弱的老实人,镇不住那些佃户,整日里只知道读书,所以家业衰落了。
好在沈篪的弟弟争气,成化四年的岁贡生,即保送京城的大学生。自此,吴江沈氏终于恢复了诗书礼让之族的好名声。
当日的沈家,在城中修建有吴江有名的藏书楼三楹,名曰“览胜楼”,在城外有数百亩的田产。
可别小看这数百亩的田地,山东等北地的农户倒是动辄拥有十顷八顷的土地,问题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勉强糊口而已,鱼米之乡非是虚名。
到了沈侃曾祖父这一辈,沈篪的长子名叫沈奎。为人笃诚好施,事亲至孝,事弟至爱,兄弟四人成亲后还同居一宅,朝夕相处,互相扶持,然而一样不能管理好产业,家道愈衰。
在明朝,江南的赋税之高冠于天下。多年后,城里住不下去了,沈奎干脆治别业“樊圃”于县城郊外三里地远的柳胥村,他自号半闲,整日哥四个每日与宾客行酒歌咏为乐。
正德年间,沈奎寿终正寝,享年五十七岁,安葬于柳胥村西山。因文采“风格淳古,直逼汉魏”,同乡的吏部尚书周用亲自撰写墓志。
沈奎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沈汉,字宗海。少年时家里已经贫穷,一心学习,生的风流倜傥胸有大志,在本地诸生中非常有名,然而求学了整整二十年,才于正德十一年中了乡试,正德十六年考中进士,做了刑部科给事中,当时人已经四十二岁了。
沈汉性情秉直刚硬,不肯低头事权贵,曾因弹劾武定侯郭勋庇护李福达一案,忤逆了嘉靖皇帝,被庭杖关进了锦衣卫的诏狱,不久削籍为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