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2章 食色名利-《寒门望族》
第(2/3)页
连嘉靖皇帝都在发给天下农民力农的诏谕中,鼓励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去忙一些其他的“生理”。
原因简单,如今的明朝社会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渡的节点。
如果是在这时代之前,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环境,年轻的客人肯定轻易不会从事‘贱业’,一边读书,一边种地,凭借辛苦劳动,完全可以维持男有衣,女有食的简单生活。而在商业社会中,并非依靠勤俭就能致富的,那需要更多的处世智慧,年轻的客人坚信自己拥有这些东西。
只可惜往往天不遂人愿,他忽然叹了口气,目光开始发直。
生活节奏缓慢的古代江南,发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妙境。人们不单单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休息一下,顺便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思索、反思等等。
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青衫客的身边煮着一壶廉价的清茶,沏的却是同样的一盅清雅。
观一杯绿叶的深浅,嗅一缕清淡的茶香,品四季韵味,悟前生今世,能得片刻的心素以及潮起潮落。
不经意间,年轻人的一举一动显得分外潇洒。
早年丧偶的船娘立时眼睛一亮,更坚定了与君“风流一度”的念头。
同样的,年轻人的目光也渐渐坚定,因为他现在的家世,现在的环境,都令他对于古代有了崭新认识。
从前,他也始终认为大明是亡自党争,对东林党深恶痛绝,衍伸下来对古代的文人非常厌恶,认为他们只知道读死书,空谈误国。
这些日子下来,却发现固然朝堂上有党争,儒家名人喜欢谈经论道,但是身边亦有一批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文人,这些知识分子非常喜欢时时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找到基于他们自己生活经验的日常生活的小窍门,然后将这些记录下来,一点点的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年轻人认为此乃整个社会逐渐世俗化的一大趋势,比如二十年前的自家,听长辈说那时候伦理纲常几乎贯穿于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一门之内,父子兄弟与长幼尊卑之间,泾渭分明,各有条理,正所谓一日之饮食起居、动静语默,都要谨守着儒家“中正”的原则,一丝一毫不能违逆。
仅仅二十年而已,自家的规矩观念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大概是身处于经济最发达的江南中心,传统齐家开始向着治家的方向转向,也就是说家族也不想过清贫的生活了,各阶层都不愿再过清贫乐道的日子,富足安康成了每个人的追求。
观一叶而知秋,整个社会正处于享乐主义的大气候下,以前儒家讲究戒声色货利,佛家讲究戒色声香味,道家讲究戒酒色财气,现在全变了,大有一切向钱看的架势。
或许可以批评明朝在走向奢靡堕落,但现在的人怎么能知道未来呢?怎么能预知满清进了关呢?
享乐主义并没错,甚至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即天下为已任,死而后已的大担当;乃是希望老人有衣有食,黎民不饥不寒的大理想境界,并视为儒家自己的一大快乐,所以人人乐见经济发达。
年轻人的家族属于“吴江”文派,与知名的公安派一样,追求的是一个人如果身处于繁华之中,还能做到不忘清净之乐,或者说处于寂寞之中,却又能断绝繁华之想,这才是真正的“上根之器”,可惜太难做到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