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醍醐灌顶-《和熹传》


    第(2/3)页

    “清河王在京中置宅,然后便有人,这些事都逃不过窦宪一党的耳目。何况陛下每次去过清河王府,便有新旨意出台,这便是实证。所以千防万防,也防不得小人,不如不防,由他们去吧,我毛事公办,在公事中做手脚,也就断了他们的猜疑。不过,这位清河王府中的谋士,我却想见一见,天六玺如何要,我还想听听他的看法。”

    郑众一口气说完,刘肇至此犹如醍醐灌顶,满心满目一片清亮,呵呵笑道:“朕一直独自如在黑暗中摸,每一步的盘算都是千思万虑,却总是处处荆棘,处处出错。实在如闭门造车,没想到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掌控之中,若无你的提醒,朕还事事蒙在鼓里。郑大人分析得真是入木分,妙哉斯言!”

    刘庆也拊掌笑道:“陛下,如此,我们可以把事情放到明面上,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他们总也是暗中行事,总不会来我们的身,检查我们的东西。郑大人真是大才,一团乱麻的时局,经大人一番解剖,立时显得泾渭分明。”

    刘肇也心情大好,有了这样一个帮手,似乎人一下就放松了,感到全身都酸痛起来。但是郑众要见李郃之事,还要从长计议。所以坚持着正色说道:“郑爱卿,朕想办法,尽快让你见到李郃!”

    此时蔡伦从殿门说道:“陛下,天已过午,陛下还未传膳,郑大人还是先回去吧,陛下正准备在宫中多种些新鲜的果木,待陛下回宫,再召钩盾令吧!”

    他向外边使了眼色,郑众会意,笑道:“陛下,那臣就告辞了,后宫中自然多种些,陛下放心就是了。”说罢,一揖到地,退出了殿门,却见一个人影闪过,不由暗暗冷笑。

    第二日,刘肇回宫,只把沈城杀了泄番并没有处置邓磊,甚至提也未提刺杀之事,事情就这样平平静静的过去了。

    邓磊战战兢兢的回了府去见邓叠,提到西苑之事,尚自惊魂未定,嘴里骂道:“你们怎么不多个脑,派这么一个废物去,不仅不成事,还险些把我们邓氏一门全赔了进去!”

    郭举正和邓叠喝酒,见他面无人色的进来,互相看了一眼,问道:“皇上怎么说?”

    “怎么说?皇上念在大将军的面上,并未追究,但是我们弑君的罪是坐实了的,我是捡了一条命回来,怎么说?你们倒是试试!骸”他甩了宽大的袍袖,恨恨然回了后堂。

    郭举站起来在厅中转了许久,他相貌堂堂,比之都乡候刘畅虽差些,却也是十足的美男。他频入宫中,早已成了窦后的新男宠。他的父亲便是长乐少府郭璜,几个人都是窦宪身边的红人。刺杀皇帝一事,他们事先并未禀告窦宪,因为窦宪从未有过杀死小皇帝的想法。事情一旦败露,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可是事情还是败露了!

    他们的计划的确还欠着周详,只是没想到,竟然无风无浪就这样,平平安安的结束了。

    “你觉得会这么平静?”邓叠喝了一口酒,看也没看郭举,他心里倒不是过担心,这趟浑水,他已经迈进来了,就不怕湿了鞋。

    “平静?平静的背后,总是会有暗流涌动,我们不能就这么结束,找个机会,还是要——”郭举做了一个用手砍脖的手势。

    “呵呵,这是必须的,我们已经没有回头了。不管大将军如何想,我们不仅做了,而且还了行止,只能是一不做二不休!”一股旋风忽然从门外刮入,将桌上的酒菜都沾染上了灰尘。

    过了七夕节,京城内凉风乍起,秋雨便接连着下了起来。细细的,密密的。风夹杂着雨,雨跟随着风,飘零着。树叶上不断地渗出颗粒饱满的雨滴,落到地上,散成了千万颗。

    刘肇这几次去清河王府都带了几名侍从和宫人,拿着一些赏赐,几次之后也就见怪不怪,没有人去多看那些宫人一眼,郑众便就在此时,跟着刘肇混出了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