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大将军八面威风(上)-《和熹传》


    第(2/3)页

    而北匈奴却相反,他们的大后方西域地区被班超控制着,东边又有乌桓和鲜卑不断的争斗,再加上只认钱不认人的南匈奴,不断的雪上加霜,处境已是十分艰难。

    建初八年夏季,北匈奴三木楼訾大人稽留斯等,率三万八千人,带了两万匹马,十万多头牛羊到五原塞归降了汉朝。章和二年时,又有首领车利涿兵等叛逃,投奔到汉朝边塞,前后共有七十三批人。

    此时北匈奴的力量已十分衰弱,各部落纷纷离散反叛,匈奴从永平朝的僵持态势彻底改为防守,甚至连守也守不住了。于是只好不断迁移,走向了下坡路。

    北匈奴单于也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他见事已至此,便决定与汉朝讲和,开放贸易。元和元年时,北单于派使者向当时的武威太守孟云致信,孟云感到这次北匈奴的诚意,便上书章帝。

    章帝得到消息,十分高兴,便下诏批准。却没有想到,当北匈奴大且渠伊莫訾王等人率领商团驱赶着一万余牲畜前来边境,准备同汉朝进行交易时,南匈奴单于却毫不客气的派轻骑兵从上郡出发对商团进行袭击。

    结果可想而知,商团寡不敌众,全军覆没,牲畜也被抢走。北匈奴却以为是汉朝与南匈奴串通,大骂汉朝不守信义。

    第二年,南匈奴单于病逝,他的儿子宣上任不久,带着一千多人去猎,开始的时候十分顺利,但是当他们赶到涿邪山的时候,南匈奴单于听到了另一队骑兵的声音。他认为是北匈奴来袭击自己,于是立即命令手下拼命冲杀,不惜一切代价杀败北匈奴部队。

    当时北匈奴的首领温禺犊王也非常惊讶,但是突然被袭,也只好迎战,双方在大草原上大肆厮杀,不久,北匈奴温禺犊王的头颅就被南匈奴砍下,大败而回。

    对于南匈奴这种事前不请示,事后不通报的行为,汉朝政府也是徒呼奈何,无能为力。

    很快,北匈奴方面的使者又来到武威,严厉斥责武威太守孟云,“我北匈奴已经准备了与你们大汉和解,但是南匈奴屡次攻打我们,你们不加以制止,前次抢夺牛马,这次又杀死我们的温禺犊王,你们汉朝是什么意思?如果双方再次发生战事,我们也要让你们大汉朝尝尝我们钢刀的滋味。”

    孟云也不了解情况,安抚了匈奴使者后,立即上书章帝,报告情况,并建议安抚北匈奴,让南匈奴归还抢来的浮虏和牲畜。

    这一上报,引发了大汉朝野的激烈讨论。

    开始的时候,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和司徒桓虞等大臣认为不应归还,原因很简单,那些北匈奴都是夷狄,经常不讲信用,而且贪心不足,假如归还了俘虏,那些匈奴人还会大肆夸张自己的损失,让大汉朝赔偿。此例一开,汉朝的就会蒙受损失。

    但是当时的太仆袁安却不同意,他说,“北匈奴以前派使都进项请求和亲,还把被掳去的归还汉朝,这说明他们害怕大汉声威,而不是先违背条约。孟云以大臣的身份守卫边疆,不应该对夷狄不讲信用。让俘虏回去,足以表明大汉对他们的宽大,而使得边境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何乐而不为呢?”

    袁安这话简而言之,北匈奴害怕大汉,所以排出使者进贡请求和亲,另外汉朝不应该不讲信用,只要归还俘虏,这样可以表示中国的宽大,而且还可以得到安宁。

    司徒桓虞听袁安这样一说,反而改变了立场,支持袁安。

    这样一来,第五伦和郑弘两个人怀恨袁安,双方意见争执不下,在朝堂上唇枪舌剑,弄得章帝烦恼不已。郑弘甚至还大声激怒恒虞,“凡是声称应当归还俘虏和牲畜的,都是对皇上不忠的小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