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论道(四)-《九州志之诸子百家》
第(2/3)页
而且,法家对于“以德报德”也有不满,说道:“德有轻重厚薄之分,人施我以德,我还之以德,看似公平,其实二德绝不对等,并不公平。世间并无完全对等之德,正好可以相报。人施以厚,我还之以薄。我曰,德以报矣。但人却不以为然,认为德有余之,尚未报完。如此,德便可能转化为怨。若人施以薄,我还之以厚。我却感到不公,其理如一。是以,报德亦应依法。并依法重赏,倡导世人施德。长此以往,人人施德,天下方可太平。”
肖逸闻之,微微点了点头,心道:“此言和《道德经》中所言,‘和大怨,必有余怨’,有些相近。”
韩离讲得颇为精彩,但是百姓对法家之道毕竟有些陌生,一时难以尽解。尤其对于重赏之说,更是难以认同,皆想道:“依靠重赏来倡导世人施德,那样的‘德’还能称其为‘德’吗?完全依法而行,人性又何在?”
“以法诛罪,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民受赏而无德也。”
故而,当其讲罢退场时,多数百姓还在苦思冥想,掌声稀稀拉拉,谈不上热烈。
韩离哀叹地摇了摇头,颇感沮丧。
再听了法家之道,肖逸心中惊叹,不禁陷入沉思。
在平常人看来,无论何事,必然只有一种正确的解决之道。如报德报怨之事,也定然只会有一种回报方式是正确的。
可是,听了数家,却出现了数种方式,而且每一种方式都颇有道理,令人反驳不得。
佛家修心,选择逆来顺受,以善心感化对方;阴阳家报怨以德,以盛德遏仇怨;墨家以怨报怨,快意恩仇,不论后果;儒家以直报怨,公平对待,不偏不倚;法家以法决断,重刑震慑,以绝后患,等等,单这五家之论就令人头晕不已,更遑论那些茶家等小家之道了。
“到底哪一种才是最佳之法呢?”肖逸眉头深蹙,想之不通。
青兖之地乃是古文化发源地之一,所以在儒、名二家之间,夹着许多名不经传的流派。
韩离之后,有数家上前论道,讲授报德报怨之法,不过,他们所讲之法皆脱不出阴阳、儒、墨、法四家之道,大同小异,并无值得深思之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