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节 施琅-《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2/3)页

    但真正让杨潮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施琅加入自己水军的方式。

    去年跟浙江、福建商定合攻江西,但是浙兵和郑军都先后被清军打败。

    郑氏打败之后,退往福建,福建人心惶惶,自认为深谙兵法韬略的黄道周主动请命,带着三千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再次出发,反攻清军。

    当时施琅就在黄道周军中,这个黄道周名气很大,不但因为文章做得好,文名很盛,而且因为他熟读兵书,还为《广百将传》作过注断,因此公认他是一个知兵的文官。

    可惜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完全没有实际经验的黄道周其实根本不会打仗,当然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他信心十足的出发。

    黄道周打算大张旗鼓,打出他首辅大臣的旗帜,认定他的号召力一定能够让所过之处群起响应,施琅则建议黄道周保持隐蔽,趁清军攻入广东偷袭赣州,然后跟广东明军一起夹击清军。

    但是黄道周根本就看不上名不见经传的施琅,根本就不听他的主意,依然旗帜鲜明的进军,施琅大叹,说他“十七岁做贼”,以他的经验,认定黄道周必败无疑,于是他在战场上长叹一声,看了眼北方,大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他要“一腔热血卖与识货的”。

    施琅认定杨潮是哪个识货的,于是辗转来到了南京,带着他那一批跟郑芝龙在海上纵横的亡命之徒,要求加入杨潮军中。

    施琅让杨潮收他的时候,非常狂悖,杨潮问他为什么弃福建朝廷来投他。

    施琅告诉杨潮说“汝乃英雄,吾亦英雄,英雄惜英雄,是故来投”,不得不说这小子够狂妄的,怪不得后来敢跟郑成功叫板,结果被郑成功收了兵权,最后两人交恶,郑成功杀了他施琅他爹,施琅为了报仇。投靠了满清。

    短短几句话,杨潮就认识到,施琅这个人是一个狂妄自大,但是同时真的有些真才实学的人物。一腔热血极其想要证明自己,也就是一个希望实现自我价值胜过民族大义的家伙,老实说这种人成不了英雄,最多能最一个干将而已。

    反复琢磨,认定此人是一个人才。杨潮于是在站前才临时将他收下,编入了江帆水军,让他参与围歼豪格之战。

    没想到施琅到地方后,查看了一番地形,立刻就建议让他带领自己那些兄弟,从上下游两个方向出击,将清军的浮桥直接焚毁,将清军直接阻挡在河对岸。

    江帆同意了他的建议,施琅果然完成了任务。

    杨潮看过战报之后,就立刻将其印上了报纸。立刻发往南直隶各地。

    南京城是最快看到这个捷报的,但是让杨潮有些意兴阑珊的是,南京人竟然异乎寻常的淡定,当然高兴还是必然的,尤其是活捉了豪格的消息,还是让人热烈的争论了大半天的,争论豪格和多铎到底谁厉害,但也仅仅是他们嘴边的一个谈资而已。

    既没有人大放鞭炮,也没有人大摆筵席,似乎他们认为理应如此。好似他们觉得。明军就该大胜仗,杨潮就该大胜仗。

    话又说回来,这也未必不是好事,老百姓对杨潮的信心已经到了一种盲目信任的地步。对自己的子弟兵到了一种异乎寻常信赖的地步,这才是正常的,自信的民族应该有的心态,他们相信他们的国家能够给与他们安全。

    见到这种情况,豪格被押回南京的时候,杨潮都没有心思拖着他巡游了。

    只是又在报纸上写了简短的一封通告后。就将豪格押到自己跟前,杨潮反倒比老百姓更想见一见这个八旗贵胄。

    “你就是杨潮?”

    豪格看到杨潮,一开始有些难以置信,太年轻了,年轻的怎么都难以让人相信是一个沙场宿将。

    “你就是豪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