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节 难民聚集-《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3/3)页

    前年杨潮就将码头清了出来,不过却也只是过去的水营码头,用巨木固定泥沙,掏空出一些水道停放船舶,停靠战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停靠民船就不够便利了。

    所以跟史可法商定要做海贸之后,杨潮就开始重建码头,依然包给白匠头,让他将木头码头重修成砖石码头,而且不用水营码头南边不远的龙江关码头样本,而是杨潮亲自给白匠头设计的码头。

    杨潮是学建筑的,画点码头图纸还是易如反掌,而且都不用详细画出来,只需要给个简图,白匠头这样的专家就能完善出来了,倒是真画出详细的三视图,白匠头还要担心看不看得懂呢。

    杨潮设计的新码头,将从秦淮河水营一带一直延伸到长江边,长期规划绵长五百丈,拥有一百个泊位,其中十座是可以停泊三千吨巨舰的,三十座可以停泊千吨大船,其余也都是相当可观的码头,停靠杨潮的三桅大船没有任何问题。

    对此白匠头又是苦心劝了杨潮一番,他说的挺有道理,南京附近没有那么大的船,不需要建那么大的码头,但是杨潮的计划中,海贸一开,很多船都是要从新江口直接出航进入大海的,他不介意在合适的时候,让郑家的船队直接停靠到新江口来,但是那要等朝廷对郑家放心的时候。

    另外杨潮还打算自己建造超级大船,杨潮不可能一直依赖郑家,迟早杨潮是要直接通海贸易的,既然有条件,自然要给自己未来的船队打造好基地了。

    所以白匠头除了默默腹诽杨潮败家子之外,也只能继续帮忙承揽下码头工程了。

    其实杨潮的资金压力也很大,码头一开,最近就有些入不敷出了。

    开荒对杨潮来说还不算什么,航运的利润就足以支撑了,但是打算开海贸后,花销突然就大了起来。

    港口自不用说,造船也不得不花钱,虽然木材是史可法提供的,建造也派发给了龙江船厂劳役,但是杨潮还真不敢放心,如果是史可法到真的可以不用花一分钱从船厂拿出船来,但是这些船是杨潮的,杨潮就不敢挑战船厂的潜规则了,不说别的,就是那些船工粗制滥造就足够杨潮喝一壶了。

    跟船厂的姚匠头商议过后,杨潮答应每艘三桅大船给船厂三百两银子的常例,姚匠头答应帮杨潮精心打造。

    而史可法调拨的大料,经过姚匠头计算,足够建造五十艘三桅赶缯船了,经过私下商议,船厂也答应不黑了史可法的材料,都帮杨潮打造成战船,但杨潮要一次性给姚匠头一万两银子,杨潮也答应了,本来他只能得到三十艘,额外的二十艘一万两银子,平均每艘才五百两,也相当便宜了。

    因此杨潮需要给船厂两万两银子,营房还在重修,过去的左司大营自然完善,可是新的兵营虽然也经过整修,可是设施不够完善,比如就没有左司营房里的浴室,因此需要添置。

    而且一个千总营也不可能满足杨潮将来的扩军,因此至少还得重修前部或者后部千总营,以这两个营房的废弃状态,修复跟重建也差不了多少,这又是至少上万两银子的工程。

    但是真正耗钱的,还是港口码头,长达五百丈,两里多长的港口,就是放在后世,也是不小的港口了,全部完工没有几十万,上百万两银子是不可能修成的,一般只能依靠国家力量,而杨潮要一己之力修建,确实压力很大。

    哪怕从淮安抢回来的银子还有十多万,金钗楼里还能分到十万两分红,航运今年还能赚到五六万两银子,但相比码头造价依然是杯水车薪,好在码头工程款不是一次拨付,而是分工程量逐步支付,但是也足够让杨潮紧张未来很多年了,在养兵之余大概不会有剩余。

    幸好人工足够便宜,码头攻城吸引了大量无业百姓前来,只是他们拖家带口在码头上搭建窝棚,一家子都在码头上生活,还真是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未完待续。。。)。.。


    第(3/3)页